深夜傳來的持續嗡嗡聲、樓上鄰居的沉重腳步聲、或是無法言喻的牆壁震動感,是否正令你心煩氣躁、夜不成眠?你面對的,很可能就是最棘手的「低頻噪音」。它有別於一般尖銳聲響,其強勁的穿透力能輕易穿透牆壁樓板,傳統的隔音方法往往束手無策,更會引發生理上的胸悶與心理上的焦慮。不想再啞忍?本文將由專家為你徹底剖析低頻噪音的成因與特性,提供一套由自我診斷到尋找源頭的實用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整合了由$3,000港元起的低成本DIY方案,以至專業級隔音工程的終極攻略,助你根據預算和情況,選取最有效的隔音策略,重奪寧靜的家居生活。
認識低頻噪音:為何它如此惱人且難以隔絕?
在探討如何阻隔低頻噪音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它的真面目。許多人深受低頻噪音困擾,試過各種方法卻效果甚微。這並非因為你的方法出錯,而是低頻噪音的物理特性非常特殊,令它成為隔音工程中最棘手的挑戰之一。深入了解它的成因與特性,是找到正確解決方案的第一步。
何謂低頻噪音?為何傳統隔音方法對它束手無策?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何厚實的牆壁擋得住人聲,卻擋不住那陣持續的嗡嗡聲?這正是低頻噪音的厲害之處。要有效應對,就要先明白它與一般聲音的根本分別。
頻率定義:介乎20Hz至200Hz,人耳不易察覺但身體能感受
科學上,低頻噪音是指頻率介乎20赫茲(Hz)至200赫茲之間的聲音。這個頻率很低,有時我們的耳朵甚至不會將它辨識為「聲音」,但身體卻能清晰地「感覺」到它的存在。這是一種持續的、揮之不去的振動感或壓迫感。
物理特性:波長極長、穿透力強、衰減緩慢,能輕易繞過障礙物
低頻噪音的波長非常長,能量衰減得很慢,所以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它強大的穿透力,能輕易穿過磚牆、石屎地台等物料。一般的隔音物料在它面前,就好像一張薄紙,難以阻擋。它也能輕易繞過障礙物,所以即使關上窗戶,聲音依然存在。
共振效應:容易引發牆體、樓板、窗戶共振,造成二次噪音
當低頻噪音的頻率與你家中的牆壁、地板或窗戶的自然振動頻率相近時,就會引發共振。這時,這些結構本身會開始振動,變成一個新的噪音源,在室內產生嗡嗡的二次噪音。這也解釋了為何有時聲音感覺像是從四方八面的牆身內部傳來。
感知特性:引致胸悶、心悸、壓迫感,而非單純的「嘈吵」
高頻噪音是尖銳的「嘈吵」,而低頻噪音帶來的更多是生理上的不適。許多人會形容為胸口鬱悶、心跳加速,或者頭部有被壓迫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心理作用,而是身體對低頻振動的真實反應。
常見低頻噪音來源:鎖定元兇是隔音工程的第一步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找到源頭。低頻噪音的來源五花八門,可以來自室內,也可以來自室外。讓我們一起看看一些常見的「元兇」。
住宅內部:冷氣壓縮機、雪櫃、抽水馬達的持續運轉聲
家中的電器是常見的低頻噪音源頭。例如冷氣機的壓縮機、雪櫃運作時的嗡嗡聲,還有抽水馬達啟動時的低沉聲音,這些聲音雖然不大,但持續不斷,尤其在夜闌人靜時特別明顯。
建築公共設施:電梯機房、水泵房、變壓房的結構傳導噪音
大廈的公共設施也是主要元兇。電梯機房的升降裝置、泵房的加壓泵、變電房的變壓器,它們產生的振動會透過建築物的鋼筋水泥結構傳遞到你的單位,這種結構傳導的噪音極難處理。
鄰居活動:重低音響、跑步機、深夜腳步聲經樓板傳遞
鄰居的活動同樣是低頻噪音的來源。例如他們播放音樂時的重低音、使用跑步機時的震動,甚至是深夜的腳步聲和拖拉傢俬的聲音,這些都能輕易透過樓板和牆壁傳到你的家中。
外部環境:重型貨車、巴士、地盤施工、附近工廠的低頻聲響
如果你居住在馬路旁或工業區附近,外部環境的低頻噪音會更加嚴重。重型貨車和巴士駛過時的引擎聲和路面振動、附近地盤的打樁工程、工廠機器的持續運作,都會產生難以隔絕的低頻聲響。
低頻噪音對身心健康的隱形影響
長期暴露在低頻噪音環境下,不僅僅是感到煩厭,它還會悄悄地侵蝕我們的身心健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
生理影響:干擾睡眠、引致慢性壓力、心血管問題、頭痛耳鳴
低頻噪音會嚴重干擾睡眠,導致難以入睡和睡眠質素下降。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引發慢性壓力,使身體釋放過多壓力荷爾蒙,繼而可能導致血壓上升等心血管問題。此外,頭痛和耳鳴也是常見的生理反應。
心理影響:導致焦慮、煩躁、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衰退
在心理層面,持續的低頻噪音會讓人感到無法逃脫,從而引發焦慮、煩躁和易怒等負面情緒。它也會不斷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導致工作或學習時難以集中精神,甚至影響記憶力。
【隔音診斷】三步找出元兇:判斷噪音來源與傳播路徑
在思考如何阻隔低頻噪音這個問題之前,最關鍵的一步是先找出噪音的真面目。如果未搞清楚敵人是誰、從哪裡來,所有隔音工程都可能徒勞無功。這一步就像偵探查案,需要耐心和細心,但只要跟著以下步驟,你也能成為自己屋企的「噪音偵探」。
自我評估三部曲:記錄、描述、觸感
這套簡單的自我評估方法,可以幫助你系統地收集線索,鎖定低頻噪音的特性。
第一步:記錄噪音模式(出現時間、持續時長、發生頻率)
準備一本筆記簿或用手機備忘錄,開始記錄噪音的「作息」。它通常在什麼時候出現?是早上、深夜,還是不定時?每次持續多久,是幾分鐘的巨響,還是數小時的低鳴?發生的頻率是一天幾次,還是持續不斷?這些記錄會形成一個清晰的時間線,有助推斷噪音源頭,例如規律出現的噪音可能來自鄰居的家電或大廈的公共設施。
第二步:描述噪音感知(是嗡嗡聲?震動感?還是悶響?)
嘗試用具體的詞語形容你感受到的聲音。它像雪櫃運作時那種持續的「嗡嗡」聲?還是樓上有人走動時,地板傳來的「砰砰」悶響?又或者是一種讓你胸口發悶、難以言喻的震動感?準確描述聲音的質感,是判斷噪音屬於高頻還是低頻的重要依據。低頻噪音通常不是尖銳的,而是沉悶和有壓迫感的。
第三步:進行物理觸感測試(用手掌感受牆壁、地板、窗戶的低頻震動)
這是分辨低頻噪音一個很直接的方法。在噪音出現時,將你的手掌完全平貼在感受最明顯的牆壁、地板或窗戶玻璃上。閉上眼睛,專心感受手掌是否有微弱但持續的震動。如果牆壁或地板像有生命般在微微顫抖,這就是低頻噪音透過建築結構傳播的有力證據。
辨識傳播路徑:「空氣傳導」vs「結構傳導」
找出噪音特性後,下一步就是判斷它的傳播路徑。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將家中所有門窗緊閉,然後比較關窗前後的噪音變化。
空氣傳導噪音:主要經門窗縫隙傳入,關緊門窗後有明顯改善
如果關緊門窗後,噪音有非常顯著的減弱,甚至幾乎消失,那麼噪音很可能是經由空氣傳播。這類聲音主要透過門窗的縫隙、通風口等傳入室內。雖然低頻噪音也能經空氣傳播,但這種情況相對較易處理。
結構傳導噪音:關窗後改善不大,聲音彷彿來自四方八面或牆體內部
假如關上窗戶後,噪音的音量沒有太大變化,那問題就比較棘手了。這通常代表噪音是透過「結構傳導」的方式傳入,也就是聲音的震動沿著大廈的鋼筋、水泥牆體、地板等固體結構傳遞。你會感覺聲音好像不是來自特定方向,而是從牆身或地板滲透出來,無處可逃。
混合型噪音:兩者兼具,是最複雜的隔音挑戰
在很多情況下,噪音並非單一途徑傳播,而是同時經由空氣和結構傳入。例如,樓下商舖的冷氣主機,其運轉的低頻聲響既會穿透牆壁(結構傳導),也會經由窗戶縫隙傳入(空氣傳導)。這種混合型噪音是最難處理的,需要更全面的隔音策略。
低頻噪音隔音方案:從$3,000 DIY到專業工程的分級預算全攻略
想知道如何阻隔低頻噪音,但是對預算和方法感到無從入手嗎?其實,解決方案豐儉由人,關鍵在於找出最適合自己情況與預算的組合。我們將隔音方案分為三個層級,從幾千元的家居佈置,到數萬元的重點升級,再到更全面的專業工程,讓你清晰了解每個階段可以採取的行動,一步步奪回寧靜的生活空間。
層級一:低成本DIY入門方案 (預算 < HK$3,000)
假如你的預算有限,或者想先用最低成本測試改善效果,這個入門級方案就非常適合。這些方法主要透過改變家居佈局和增加軟裝飾來吸收與分散聲能,雖然無法根治結構傳導的低頻噪音,但對於改善整體聽感有一定幫助。
重新佈置家居:將睡床與書枱移離主要噪音傳導牆面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物理上遠離噪音來源。你可以先用手觸摸家中的牆壁,感受哪一面牆的震動感最強烈。然後,嘗試將睡床、書枱或長時間停留的沙發,移離這面主要的噪音傳導牆。增加你與震動源頭的距離,能直接減少身體感受到的共振,是成本為零的第一步。
利用軟裝吸音減振:鋪設厚地毯、懸掛重磅隔音窗簾、擺放大型梳化
柔軟和具備質量的傢具,是吸收聲音能量的好幫手。在房間中央或靠近噪音源的地板鋪設一張厚實的地毯,可以有效吸收部分從地面傳來的震動。窗戶方面,換上厚重、高密度的隔音窗簾,其布料的質量能幫助阻擋及吸收經由窗戶傳入的聲波。此外,擺放大型布藝沙發或書櫃等實心傢具在噪音傳導牆前,也能起到阻隔和分散聲能的作用。
填補門窗縫隙:使用隔音密封膠條,阻擋空氣傳播的噪音
門窗縫隙是空氣傳播噪音最常見的漏洞。你可以購買自黏式的隔音密封膠條,仔細地沿著門框和窗框貼實,確保完全密封。這個簡單的動作能有效阻擋經由空氣傳入的中高頻聲音,同時也能對部分低頻噪音產生輕微的阻擋效果,是性價比極高的DIY改善方法。
使用聲音遮蔽:播放白噪音或使用主動降噪耳機
這是一種「以聲制聲」的策略,並非真正隔音,而是改變你的聽覺感知。播放白噪音、雨聲等持續而平穩的聲音,可以為你製造一個聽覺背景,使突兀的低頻噪音變得不再那麼明顯。假如你需要在特定時間保持專注或安靜入睡,佩戴一副具備主動降噪功能的耳機,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個人解決方案。
層級二:中等預算進階方案 (預算 HK$10,000 – $50,000)
如果DIY方案的效果未如理想,你可以考慮投入中等預算,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升級。這個層級的方案開始涉及輕量的工程和更專業的物料,目標是從源頭或主要傳播路徑上,更有效地處理低頻噪音。
從源頭減振:為產生噪音的家電(如洗衣機、音響)加裝低頻隔振墊
假如噪音源頭來自家中(例如洗衣機脫水時的震動、音響的重低音),最有效的方法是從源頭切斷震動傳導。為這些電器底部加裝專用的低頻隔振墊或避震腳墊,可以有效吸收設備運作時產生的震動,阻止其透過地板傳遞至整個建築結構。
H44: 牆面重點升級:在主要噪音傳導牆面,加裝高密度隔音氈及石膏板
這是針對特定牆面進行的重點隔音工程。施工方法是在原有的牆面上,先鋪上一層高密度的隔音氈(例如MLV),然後再在其上加建一層石膏板。隔音氈的作用是利用其質量去阻擋聲波穿透,而石膏板則提供一個新的牆面。這個「隔音氈 + 石膏板」的組合,能顯著提升牆體的隔音量,有效應對由鄰居傳來的低頻噪音。
窗戶初步強化:在現有窗戶上加裝內窗,形成雙層窗結構
窗戶是隔音的弱點。如果不想大費周章更換整組窗戶,一個折衷而有效的方法是在現有窗戶的內側,加裝一道新的內窗,形成雙層窗戶的結構。兩層窗戶之間的空氣層會形成一個強力的聲音緩衝區,能大幅提升窗戶的整體隔音性能,特別是對阻隔交通等環境低頻噪音有明顯效果。
層級三:專業隔音工程終極方案 (預算 > HK$100,000)
對於嚴重且持續的低頻噪音問題,或者在進行全屋裝修時,可以考慮採用最徹底的專業隔音工程。這些方案涉及複雜的結構設計與施工,目標是建立一個聲學上獨立的室內空間,最大限度地阻斷各種路徑傳播的噪音。
牆體隔音:建立「牆中牆」雙層隔音結構,中間留有空氣層
這是專業錄音室也會採用的頂級隔音技術,俗稱「房中房」或「牆中牆」。施工方式是另外建造一堵與原有牆壁完全不接觸的獨立牆體,兩者中間保留一個經過精密計算的空氣層。這個結構能徹底切斷聲音透過牆壁的固體傳導,是應對鄰居噪音最有效的終極方案。
地板隔音:鋪設浮築地板系統,徹底阻斷樓上或樓下的震動傳導
為了解決來自樓上或樓下的腳步聲、拖拉傢俬等衝擊噪音,最專業的做法是鋪設浮築地板。它是在原有的結構樓板上,先鋪設一層高效的隔振墊,然後再在隔振墊上鋪設新的地板層。這個設計讓你的地板與建築主體結構「分離」,從而有效阻斷震動的傳遞。
天花板隔音:安裝懸吊式減振天花,應對樓上腳步聲及拖拉傢俬聲
針對樓上傳來的噪音,可以在天花板安裝懸吊式減振系統。這個工法使用專業的減振吊架或彈性夾,將新的天花板(如石膏板)懸掛在原有樓板之下,中間同樣形成一個空氣層。減振器能吸收來自樓上的衝擊能量,防止震動直接傳遞到你的天花板,效果遠勝於傳統的填充隔音棉。
門窗隔音:更換專業級隔音門及夾層玻璃隔音窗
要達到極致的隔音效果,門窗必須升級為專業級別的產品。專業隔音門通常非常厚重,內部填充高密度物料,並配備多重密封膠條。而隔音窗則建議選用夾層玻璃(Laminated Glass),這種玻璃中間含有一層PVB膠片,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玻璃的震動,對阻隔低頻噪音的效果,明顯優於普通中空玻璃。
選對材料才有效:低頻噪音隔音產品深度解析
想知道如何阻隔低頻噪音,選對材料是成功的一半。市面上的隔音產品五花八門,如果未能理解其背後原理,很容易就會花了錢卻得不到理想效果。以下將會深入剖析各種產品,讓你成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對抗頑固的低頻噪音。
吸音 vs 隔音:剖析原理差異與正確應用
在選購產品之前,最重要是先分清楚「吸音」和「隔音」這兩個概念,很多朋友都會將它們混淆,結果買錯了材料。簡單來說,它們是處理聲音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
吸音材料(如吸音棉):主要處理中高頻回音,對低頻「穿透」噪音效果有限
吸音,顧名思義就是吸收聲波。吸音材料通常質地柔軟、多孔,例如常見的吸音棉、聚酯纖維吸音板等。當聲波撞擊到這些材料時,會在其無數的微小孔洞中摩擦、震動,將聲能轉化為熱能消耗掉。它的主要作用是減少空間內的回音,讓聲音聽起來更清晰,比較適合用於錄音室、家庭影院等需要改善室內音質的場所。但是,對於能量強、波長長的低頻噪音,這些材料就像用漁網擋住水流一樣,聲波能輕易穿透過去,效果相當有限。
隔音材料(如隔音氈):依靠高密度質量阻擋聲波,是應對低頻的關鍵
隔音,則是利用高密度、高質量的材料,像一堵厚牆般直接阻擋和反射聲波,防止聲音穿透到另一個空間。所以,要解答如何阻隔低頻噪音這個核心問題,關鍵就在於「隔音」,而不是「吸音」。隔音材料必須夠「重」、夠「密實」,才能有效抵擋低頻聲波的衝擊。例如高密度的隔音氈、隔音板,就是專門為此而設的產品。
低頻隔音關鍵材料與選購指南
了解原理後,我們來看看市面上應對低頻噪音的幾種關鍵材料,以及選購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隔音氈/板:比較不同物料(如MLV、橡膠)的密度與隔音效能(STC)
隔音氈和隔音板是隔音工程的核心。主流物料包括高分子乙烯基(MLV)和高密度橡膠。選購時,首要指標是「密度」,即單位體積的重量(kg/m³),密度越高的產品,其阻擋低頻噪音的物理能力就越強。另一個參考指標是隔音等級(STC – Sound Transmission Class),數值越高代表隔音效果越好。不過要注意,STC值主要反映對中高頻聲音的隔絕能力,對低頻的參考性稍弱,因此比較產品時,最好直接對比其密度和重量。
隔音窗:夾層玻璃(PVB膠片)對低頻隔絕效果優於中空玻璃
窗戶是建築隔音最薄弱的一環。很多人以為中空玻璃(雙層玻璃)的隔音效果最好,但這是一個誤解。中空玻璃中間的空氣層對阻隔中高頻噪音效果不俗,但對於低頻噪音,兩層玻璃容易產生共振,反而可能放大噪音。更有效的選擇是「夾層玻璃」,它是在兩片玻璃之間夾著一層具彈性的PVB膠片。這層膠片能有效吸收低頻震動的能量,大大削弱其穿透力,對於馬路車輛、冷氣主機等低頻噪音源有更顯著的隔絕效果。
減振器/隔振墊:從源頭切斷結構傳導路徑的必要配件
很多低頻噪音是透過建築結構(牆壁、地板)震動傳播的,單靠牆面隔音並不足夠。這時就需要減振配件。例如,在加建隔音牆時,使用彈性減振龍骨將新牆與舊牆分離;在地板工程中,鋪設高密度橡膠隔振墊;在天花板工程中,使用彈性吊件。這些配件的作用是建立一個「緩衝區」,切斷聲音震動的剛性傳導路徑,是專業隔音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香港選購物料的要點與常見陷阱
在香港選購物料時,有幾點需要特別留意。第一,提防將「吸音」產品當作「隔音」產品推銷的情況,例如一些薄身的所謂「隔音壁紙」或泡棉,它們幾乎對低頻噪音無效。第二,明白隔音是一個系統工程,單一材料效果有限,必須配合正確的施工方法,例如確保所有接口密封,避免產生「聲橋」讓聲音洩漏。最後,由於香港居住空間緊湊,需要在隔音層厚度和室內空間之間取得平衡,購買前應詳細諮詢專業人士,制定最適合自己家居情況的方案。
【專家建議與現實考量】尋求專業協助前必須知道的事
在深入探討如何阻隔低頻噪音的專業方案時,我們必須先對隔音工程建立一些現實的期望。這並非為了降低你的期望,而是為了幫助你將資源和心力投放在最有效的地方,作出最明智的決定。了解物理限制與現實考量,是成功解決低頻噪音問題的第一步。
設定合理的隔音目標:為何「絕對靜音」不切實際?
許多人尋求隔音工程,心中都抱持著一個完美想像:打造一個完全聽不到外界聲音的空間。然而,在一般住宅環境中,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而且成本極高的目標。現實中的專業隔音,目標是將噪音降低至可接受的範圍,而非完全消除。
物理限制與成本效益:隔音量每增加3dB,成本可能翻倍
聲學工程上有一個基本概念,隔音效果並非線性增長。當隔音效果達到一定水平後,要再提升一點點,需要付出的成本會不成比例地增加。有一個經驗法則可供參考:隔音量每增加3分貝(dB),工程的複雜度和材料成本便可能翻倍。追求極致的靜音,意味著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聲橋效應:結構中的剛性連接點會削弱整體隔音效果
即使使用了最高級的隔音材料,如果施工不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其中一個常見的元兇是「聲橋效應」。想像一下,你在兩塊隔音板之間,就算中間有空氣層,只要有一顆螺絲直接將兩者鎖在一起,這個金屬螺絲就成了一條「橋」,讓震動和聲音輕易地傳過去,削弱了整體的隔音設計。專業工程需要精細處理每一個連接點,以避免聲橋的產生。
專業目標:將噪音降至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的水平
因此,專業隔音工程的目標,並不是要打造錄音室級數的「絕對靜音」,而是將滋擾的低頻噪音降低至一個背景水平。這個水平的噪音不會干擾你的睡眠、閱讀或日常交談,讓你可以在家中感到放鬆和舒適。這是一個實際而且可以達成的目標。
如何判斷需要專業協助的時機?
DIY方案有其作用,但面對複雜的低頻噪音問題,有時必須借助專家的力量。如果你遇到以下情況,或許就是時候尋求專業隔音顧問或工程公司的幫助了。
DIY方案效果不彰,或無法確定噪音來源與路徑
你已經嘗試過各種DIY方法,例如加厚窗簾、鋪設地毯或填補門縫,但惱人的低頻噪音依然存在。或者,你根本無法準確判斷噪音是從牆壁、天花還是地板傳來。專業人士能利用儀器和經驗,準確找出噪音源頭和主要的傳播路徑,對症下藥。
噪音源自建築公共設施或鄰居,需要專業報告作溝通或投訴依據
當噪音來自電梯、水泵房等公共設施,或與鄰居的糾紛需要客觀證據時,一份由專業儀器測量並撰寫的噪音評估報告,就成為你與管理處、業主立案法團或鄰居溝通的有力依據,甚至可作為法律程序的佐證。
準備進行大型裝修,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如果你正計劃全屋裝修,這是將隔音工程整合進去的最佳時機。在裝修初期就規劃好牆體、地板和天花的隔音結構,遠比事後再補救來得更有效,成本效益也更高,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長期的噪音困擾。
舊樓隔音的特殊挑戰與注意事項
香港很多住宅樓齡較高,在處理舊樓的低頻噪音問題時,需要考慮更多獨特的因素,挑戰也相對較大。
樓板及牆體厚度不足,對隔音工程的要求更高
舊式建築的樓板和牆體普遍較薄,先天的隔音能力較差。這代表要達到相同的隔音效果,可能需要使用更厚、更高性能的隔音物料和結構,對工程技術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結構老化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評估
進行大規模隔音工程,特別是增加浮築地板或加厚牆身,會顯著增加樓宇的負重。在動工前,必須由專業人士評估舊樓的結構狀況,確保工程不會帶來安全隱憂,這一步絕對不能省略。
在有限空間內平衡隔音層厚度與室內實用面積
這是最現實的考量。例如,建造「牆中牆」隔音結構,每面牆可能會佔用10至15厘米的空間。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如何在隔音效果與保留室內實用面積之間取得最佳平衡,是你與設計師或工程公司需要深入討論的重要課題。
低頻噪音隔音常見問題 (FAQ)
Q1: 隔音工程會否影響樓宇結構安全?
一般而言,合規格的隔音工程並不會對樓宇結構構成威脅。大部分的隔音處理,例如加建隔音牆板、鋪設浮築地板或安裝減振天花,都屬於室內裝修飾面工程,並未觸及主力牆、橫樑或樓板等核心結構組件。不過,假如工程規模龐大,例如需要大幅改動間隔牆,或加建極重的隔音結構,就必須先諮詢註冊結構工程師的專業意見,確保不會超出樓宇的荷載上限,以策萬全。
Q2: 為何我對低頻噪音特別敏感,家人卻無感?
這種情況其實相當普遍,並非純粹是心理作用。首先,每個人的聽力範圍和敏感度都有細微差別,部分人士的內耳或前庭系統可能對低頻振動特別敏銳。其次,身體的共振反應也因人而異。低頻噪音的頻率有機會與人體某些器官的自然頻率接近,引發共鳴,造成胸悶、心悸等不適感,而這種感受並非人人都有。最後,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專注度亦有影響。當我們處於放鬆或需要專注的環境時,例如睡前或工作期間,對背景噪音的覺察力會自然提高,令原本輕微的低頻噪音變得格外惱人。
Q3: 若無法確定噪音源頭,應如何開始隔音計劃?
在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盲目施工。首要任務是進行系統性的噪音診斷。建議先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例如門窗。你可以先嘗試加強門窗的密封性,例如使用隔音膠條,觀察噪音是否有改善。這是成本最低的測試方法,用來判斷噪音是否主要經由空氣傳播。如果效果不明顯,代表噪音很可能經由結構傳播。這時可以考慮針對你感覺最受影響的平面,例如睡床靠著的牆壁,或樓上傳來噪音的天花板,進行重點隔音處理,而非一次過處理全屋。假如以上方法都無法解決問題,尋求專業聲學顧問的協助就是最佳選擇。他們能利用專業儀器鎖定噪音源頭和主要傳播路徑,為你度身訂造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隔音方案。
Q4: 市面上的「隔音油漆」或「隔音壁紙」對低頻噪音真的有效嗎?
對於如何阻隔低頻噪音這個難題,答案是:基本無效。要有效應對低頻噪音,必須依靠隔音物料的「質量」和「阻尼」特性。低頻噪音的聲波能量強、穿透力高,需要有足夠厚重、高密度的物料才能將其阻擋或減弱。隔音油漆或壁紙的厚度和質量都極其有限,它們主要作用是略為改變牆壁表面的反射特性,對中高頻的回音或有些微幫助,但對於能夠穿透牆體的低頻噪音,其效果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將預算投放在這些產品上,倒不如選擇加裝一層石膏板,後者在增加質量方面的效果會顯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