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水黑點」點解決?終極防水英泥沙攻略:由揀料、價錢比較到施工5大陷阱全拆解

香港樓宇「漏水黑點」問題纏繞無數住戶,無論是浴室滲漏、牆身發霉,還是石屎剝落,根源往往在於防水層失效。傳統英泥沙治標不治本,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選用專業的防水英泥。但市面上產品五花八門,價錢差異大,加上施工細節繁多,稍有不慎隨時「好心做壞事」,導致日後天價「執漏」費用。本篇終極防水英泥攻略,將為你由零開始,從揀料、價錢比較,到專業施工步驟及5大防伏陷阱,一文全方位拆解,助你做出精明決策,一次過根治漏水頑疾。

為何需要專業防水英泥?從根源解決香港常見漏水問題

處理漏水問題,選用合適的專業防水英泥沙是治本的關鍵。很多人以為漏水只是小事,但它其實是建築物結構的大敵。要徹底解決滲漏,便需要從根源了解問題所在,然後選擇真正有效的防水英泥產品。

漏水根源剖析:為何傳統英泥沙會失效?

我們經常見到,即使做好了傳統的英泥沙批盪,漏水問題依然在幾年後再次出現。這並非單純的施工失誤,而是傳統物料本身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先天限制。

結構沉降與熱脹冷縮造成的微細裂縫

建築物並非靜止不動。香港天氣的溫差變化,會引致建材出現熱脹冷縮。同時,樓宇結構亦有微細的自然沉降。傳統英泥沙是剛性物料,缺乏彈性。當它面對這些拉扯力時,便很容易產生肉眼難以察覺的微細裂縫,而這些裂縫正是水份滲入的主要通道。

物料本身的孔隙與高滲透性

從微觀結構來看,傳統英泥沙在凝固後,內部充滿了微小的孔隙。它就像一塊非常堅硬的海綿。即使表面沒有明顯裂縫,水份依然能透過這些孔隙,在壓力下慢慢滲透過去。時間一長,便會導致牆身另一面出現水漬或壁癌問題。

現代防水英泥的核心優勢

現代的防水英泥,正是針對傳統物料的缺點而設計。它透過加入特殊的化學成分,從根本上提升了防水性能,帶來了三大核心優勢。

高效聚合物技術:提升彈性與抗裂能力

現代防水英泥的關鍵在於加入了高效聚合物(Polymer)。這些聚合物在英泥固化後,會形成一個有彈性的網狀結構。這個結構讓防水層能夠承受建築物的輕微移動和溫度變化而不會開裂,大大提升了抗裂能力,確保防水層的完整性。

超強黏結力:確保與基層緊密結合,杜絕剝落

聚合物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顯著增強防水層與底層基面的黏結力。它能讓防水物料像強力膠水一樣,緊緊地抓住牆壁或地面,中間不留任何空隙。這樣一來,水份就沒有機會從防水層與結構之間的縫隙滲入,有效杜絕了因黏力不足而造成的剝落或「起殼」問題。

持久耐候性:長遠節省維修開支,影響整體防水工程價錢

雖然優質防水英泥的初期材料成本可能較高,但其卓越的持久耐候性,意味著防水層的使用壽命更長。它能抵抗長期的水份侵蝕和環境變化。從長遠來看,這能大幅減少未來因漏水而引致的翻新和維修開支,一次到位的投資,反而更能影響和降低整體的防水工程價錢。

【揀料攻略】防水英泥點樣揀?價錢、種類、術語全拆解

市面上的防水英泥沙種類繁多,要挑選最合適的一款,確實需要一些基本認識。選對材料是整個防水工程的基石,所以這次會為大家深入拆解不同防水英泥的特性,從大家最關心的防水英泥價錢、核心種類到專業術語,讓你一次掌握選料的關鍵。

核心比較:彈性防水英泥 vs. 傳統英泥寶

在防水物料的選擇上,最常見的討論就是「彈性防水英泥」與傳統「英泥寶」的比較。兩者雖然都用於防水,但原理和效果卻大相逕庭,直接影響工程的耐用性。

彈性防水英泥:優點、適用場景及價錢分析

彈性防水英泥是現代防水工程的主流選擇,它混合了高份子的聚合物,固化後會形成一層具備柔韌性的無縫防水膜。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彈性」,能夠抵禦建築物因熱脹冷縮或輕微沉降而產生的微細裂縫,防水層不會輕易被拉裂。而且,它與基層的黏結力極強,適用於浴室、廚房、天台等經常有溫差變化或震動的地方。在價錢方面,彈性防水英泥的單價雖然較高,但其長遠的耐用性與保護效果,能大幅減少日後維修的開支,整體而言更具成本效益。

傳統英泥寶:價錢考量、潛在風險與施工局限

英泥寶是一種添加劑,需要與英泥、沙按比例混合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填充英泥沙的孔隙,提升批盪層的密度來達致抗滲效果。它最大的吸引力是價錢相對便宜。但是,這種物料屬於剛性防水,缺乏彈性,一旦基層出現裂縫,防水層就會隨之開裂,導致漏水。而且,其最終效果非常依賴師傅的施工手藝和混合比例,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防水能力大打折扣,存在較高的潛在風險。

專業術語解碼:「正負水壓」防水英泥有何分別?

選購防水英泥時,你可能會見到「可抵受正水壓」或「適用於負水壓」等術語,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直接關係到材料能否在特定環境下發揮作用。

正水壓防水(如水缸內壁):物料選擇與價錢考量

「正水壓」指水是從防水層的正面施加壓力,簡單來說就是「迎水面」防水。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水缸、泳池或浴室地台。水直接接觸防水層表面,將其壓向結構體。大部分優質的防水英泥都能應付正水壓,因此物料選擇較多,防水英泥價錢也相對大眾化。

負水壓防水(如地庫內壁):專業要求與價錢定位

「負水壓」則是指水從結構體的背面滲透過來,從「背水面」推開防水層。典型例子是地庫的內牆,地下水從外牆滲入,試圖將內牆的防水層推甩。這種情況對防水英泥的黏結力有極高要求,物料必須能牢牢地「抓」住基層,抵抗水的推力。能抵受負水壓的屬於專業級產品,技術要求高,所以價錢定位也顯著較高。

功能性產品大解構:影響價錢的特殊防水英泥

除了基本的防水功能,市面上還有一些帶有特殊功能的產品,這些額外功能亦會影響其價錢。

藍色防水英泥:防止漏塗的顯色設計

有些防水英泥會加入藍色或其他鮮明的顏色。這並非為了美觀,而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設計。在施工時,灰色的基層與藍色的防水層形成鮮明對比,師傅能輕易用肉眼判斷哪裡塗了、哪裡未塗,以及塗層是否均勻,有效避免因漏塗而造成的防水缺口。

快乾型防水英泥:適用場景與價錢水平

顧名思義,快乾型防水英泥的固化時間比標準產品短得多。它特別適用於有緊急維修需要或工期非常緊張的工程,例如要盡快進行下一道工序(如鋪磚)的場合。為了換取時間上的便利,快乾型產品的價錢通常會比普通型號高。

雙組份 vs. 即用型:性能、價錢與便利性比較

防水英泥主要有雙組份和即用型兩種包裝。雙組份產品包含一包粉劑和一桶液體,使用前需要現場混合。這種設計能觸發更佳的化學反應,通常能提供更優越的彈性、黏結力及耐用度,是專業師傅的首選。即用型產品則是預先混合好,開蓋即用。它勝在方便,減少了人為混合出錯的機會,非常適合小範圍修補或DIY用戶。在價錢上,若按單位面積成本計算,雙組份的性能價錢比較高,而即用型則勝在便利。

【實戰教學】防水英泥施工三步曲:由打底到鋪磚全流程

俗語說「慢工出細貨」,這句話用在防水英泥沙施工上,實在是至理名言。掌握正確的施工方法,遠比選用最昂貴的材料更重要。接下來,我們會像朋友分享心得一樣,將整個專業流程拆解成三大步驟,由打好根基開始,一步步教你如何打造一個滴水不漏的空間。

步驟一:打好根基 — 批盪底層處理

任何成功的防水工程,都始於一個穩固和潔淨的底層。這個步驟看似基礎,卻直接決定了後續防水層的附著力和壽命。

基面處理:清理、濕潤、修補三部曲

首先是「清理」。你需要將施工面的所有鬆散物、灰塵、油污和舊有的防水物料徹底清除。因為這些雜質會像一層隔膜,阻礙批盪層與基面緊密結合。接著是「濕潤」。在批盪前,用水將乾燥的基面充分潤濕,直到它不再迅速吸水為止。這個動作的目的是防止乾燥的基面過快地吸走批盪層的水份,導致批盪出現裂縫。最後是「修補」。仔細檢查牆身和地面,若有裂縫或凹洞,必須先用修補砂漿填平,確保整個基面大致平整。

加入英泥添加劑:提升批盪層的抗滲能力

在傳統的英泥沙批盪工序中,可以考慮加入具備防水功能的英泥添加劑。這些添加劑能有效填充英泥沙漿內的微細孔隙,從根本上提升批盪層自身的抗滲能力,為整個防水系統建立第一道防線。

師傅貼士:底層平整度如何影響後續防水效果與成本

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重點是底層的平整度。如果基面凹凸不平,後續塗刷防水英泥時,低窪處會積聚過厚的防水料,而凸起處的塗層則會過薄,形成防水弱點。為了達到標準的防水厚度,你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防水材料去填補凹陷處,這無疑會增加材料開支,直接影響整體的防水英泥價錢。

步驟二:建立核心保護 — 塗刷防水層

底層處理好之後,就來到整個工程的核心環節:塗刷防水英泥層。這一層是阻擋水份滲透的主要功臣。

開料黃金比例:嚴格遵從廠商指引

每一款防水英泥產品都有其特定的水粉比例或液體與粉末的混合比例,這是經過實驗室反覆測試得出的最佳配方。開料時,必須嚴格按照包裝上的指引操作。切勿憑感覺隨意加水,過多的水份會嚴重削弱防水層固化後的強度和防水性能。

十字交叉法:確保塗層均勻無遺漏的專業技巧

要確保防水層均勻覆蓋,專業師傅普遍採用「十字交叉法」。具體操作是,塗刷第一層時,統一由左至右橫向塗刷。待第一層乾透後,第二層則改為由上至下縱向塗刷。這樣兩層的塗刷方向相互垂直,可以有效覆蓋前一層可能遺漏的微小孔隙和刷痕,形成一個更緊密、無死角的保護網。

H44: 細節加固:牆角、喉管及渠口等關鍵位置處理

牆角、喉管周邊和渠口位置,是結構上最容易出現滲漏的「黑點」。在進行大面積塗刷前,應先用防水英泥對這些關鍵位置進行局部加固,可以多塗刷一層,或者在塗層中加入纖維網布增強抗裂能力。

步驟三:鋪設飾面 — 鋪貼瓷磚作保護

防水層完成並通過試水測試後,最後一步就是鋪設飾面。瓷磚層不僅是為了美觀,它同時也為下方的防水層提供了一層堅實的物理保護。

選擇合適的瓷磚膠:考慮兼容性及價錢

選擇瓷磚膠時,除了考慮價錢,更重要的是它與你使用的防水英泥的兼容性。建議選擇黏結力強、具備一定柔韌性的瓷磚膠,確保瓷磚能牢固地附著在防水層上。若兩者不兼容,日後可能會出現瓷磚剝落的問題。

預防「空鼓」:確保瓷磚膠漿飽滿的重要性

鋪貼瓷磚時,必須確保瓷磚背後的膠漿飽滿且均勻,避免出現「空鼓」現象。「空鼓」是指瓷磚與基層之間存在空隙,這些空隙會讓瓷磚受力不均,容易因撞擊而破裂。更嚴重的是,如果日後磚縫的掃口劑老化開裂,水份便有機會滲入空鼓位置積存,長時間下來,同樣會威脅下方的防水層。

【防伏秘笈】裝修師傅揭秘:5大防水英泥施工陷阱

揀選了優質的防水英泥沙,只等於成功了一半。施工手藝才是決定防水工程成敗的關鍵。即使是頂級的防水英泥,如果施工過程馬虎,最終一樣會功虧一簣。以下綜合了裝修師傅們最常見的五大施工陷阱,學懂了便能為自己的家居裝修做好監工。

陷阱一:基面處理馬虎了事

防水層是直接附在結構基面上的,所以基面的狀態直接影響防水層的壽命和效果。施工前的準備工作絕對不能省略。

油污、灰塵未清,導致附著力不足

一個乾淨的基面是防水工程的基礎。如果牆身或地面留有油污、鬆散的浮塵或舊有的漆層,防水英泥就無法與基面緊密結合。這層隔離物會大幅削弱附著力,日後很容易整片剝落或起泡,形成滲漏的缺口。正確的做法是徹底剷除鬆脫物,並用清水或專用清潔劑洗淨表面,待其乾燥後才可施工。

基面過乾,導致防水層失水過快而開裂

乾燥的混凝土或英泥批盪面像海綿一樣,會迅速吸走水份。如果在乾燥的基面上直接塗刷防水英泥,防水漿料內的水份會被過快抽走,令水泥無法完成正常的水化作用。結果就是防水層因急速收縮而產生裂紋,失去應有的防水功能。施工前,必須用水充分潤濕基面,讓基面達到「內飽和、外無明水」的狀態。

陷阱二:開料比例錯誤或過度加水

防水英泥是精密的化學建材,廠商提供的水粉比例是經過反覆測試得出的最佳配方,隨意更改比例等於親手破壞其性能。

嚴重影響防水性能,增加日後翻手成本

有些師傅為求施工順滑,會擅自增加水量,令漿料變得稀薄。這個做法會嚴重稀釋漿料中的聚合物及有效化學成份,直接削弱防水層的密度和強度,令其變得不堪一擊。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節省了少許功夫,但日後出現滲漏的翻手成本,遠高於當初正確施工的防水英泥價錢,絕對是得不償失。

陷阱三:塗刷厚度不足或不均

防水層的厚度有其標準,不足或過厚都會帶來問題。

如何目測及確保達至標準厚度

大部分防水英泥產品都要求總乾膜厚度達到1.0至1.5毫米。要達到這個標準,通常需要分兩層或以上進行塗刷。最直觀的檢查方法,是確保每一層都完全遮蓋底層的顏色,而且塗層表面色澤均勻,沒有明顯的厚薄不一。使用有顏色的防水英泥(如藍色防水英泥)能讓檢查工序變得更簡單。

破除迷思:「越厚越好」只會浪費材料增加價錢

有些人會誤以為防水層越厚,效果就越好。其實,一次過塗刷得太厚,會導致內外乾燥速度不一,表面乾固後內部仍然濕潤,容易在收縮過程中產生裂紋。而且,過厚的塗層不僅浪費材料,影響整體防水工程價錢,更會延長乾燥時間,拖慢整個工程進度。遵循廠商指引的厚度才是最專業的做法。

陷阱四:養護時間不足,過早進行後續工序

防水英泥塗刷完成後,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化學反應和固化,這個過程稱為「養護」。養護時間不足是導致防水失敗的隱形殺手。

不同天氣(潮濕/乾燥)下的建議養護時間

養護時間受天氣影響很大。在乾燥炎熱的天氣,水份蒸發快,防水層可能需要噴灑少量水份保持濕潤,以防開裂。在潮濕寒冷的天氣,固化速度會大幅減慢,需要更長的養護時間。一般情況下,建議最少要有24至48小時的養護期,才能進行後續的試水或鋪磚工序。

陷阱五:忽略細節位的接縫處理

大型平面的防水通常不易出錯,真正的考驗在於各種細節的接縫位置,因為這些地方是應力集中點,也是最容易產生裂縫的地方。

喉管、窗框、地漏等邊緣位置的處理要點

牆角、地漏、喉管邊緣等位置,是兩種不同物料的交接處,熱脹冷縮的反應也不同,特別容易因結構移動而拉裂防水層。專業的處理方法,是在這些關鍵位置先塗刷一層防水漿料,然後鋪上一層抗裂網布,再在網布上塗刷第二層防水漿料,讓網布完全被漿料包覆。這個步驟能大大增強接縫處的抗拉扯能力,形成一個完整而強韌的防水體系。

【工程驗收】防水層試水標準流程 (24-48小時蓄水測試)

完成了整個防水英泥沙層的施工,如何才能確定它真正有效?關鍵一步就是進行「蓄水測試」。這個步驟是驗收防水工程的黃金標準,直接檢驗師傅的手工和防水英泥的性能是否達標。千萬不要因為想趕工而省略這一步,因為一旦入住後才發現滲漏,處理起來的工夫和成本,會遠遠超出你最初所花的防水英泥價錢。

試水前準備工作

在開始注水之前,有兩項基本但極其重要的準備功夫必須做好,確保測試結果準確無誤。

確保所有去水口已臨時封閉

試水的第一步,是將施工範圍內(例如浴室)的所有去水口暫時封閉。你可以用厚膠袋包裹沙包,緊緊塞住渠口,或者使用裝修師傅常用的專用試水氣囊。目標是確保去水口完全密封,在測試期間不會有水從正常渠道流走,這樣才能準確判斷防水層本身是否存在滲漏。

目視檢查防水層表面有否明顯瑕疵

注水前,花一點時間仔細檢查整個防水層的表面。用眼睛和電筒看看牆角、地面、喉管邊緣等位置,有沒有出現針孔、氣泡、裂紋或者明顯厚薄不均的情況。如果在注水前發現這些問題,應立即修補。先處理好這些小瑕疵,可以避免測試失敗,節省重新進行整個測試的時間。

蓄水測試執行步驟

準備工作完成後,就可以正式開始測試。整個過程需要耐心,因為水需要時間才能穿透微小的縫隙。

注水深度建議(至少20mm或覆蓋所有牆角)

開始向測試區域注水。水的深度不需要太高,但必須達到一個標準:最低水位要有20mm(約2厘米),並且一定要完全覆蓋所有牆角和地台與牆身的接縫處。因為這些轉角位和接縫處,是整個防水工程中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必須確保它們完全浸泡在水中接受考驗。

24至48小時的觀察重點

注水完成後,靜待24至48小時。在這段時間,你需要做的就是觀察。首先,要留意測試區域的水位有沒有明顯下降。如果排除了蒸發因素後水位仍然大幅降低,就代表可能有滲漏點。同時,這段時間也是讓水慢慢滲透,以便在下一階段的檢查中找出問題所在。

結果評估與跟進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來到揭曉成果的時刻。驗收的結果,決定了後續的工序。

如何檢查樓下天花板及相鄰牆身

蓄水測試結束後,最重要的評估環節,就是檢查直接受影響的區域。你需要聯絡樓下單位的住戶,仔細檢查其天花板,特別是對應你浴室或廚房的位置,看看有沒有水漬、油漆剝落或者滴水現象。同時,也要檢查自己單位內與防水區域相鄰的牆身,用手觸摸牆腳位置,感受一下有沒有潮濕或冰冷的感覺。

H44: 若發現滲漏的標準修補及重測流程

如果在樓下天花或相鄰牆身發現任何滲漏跡象,代表這次的防水工程失敗了。標準的處理流程是:首先要將測試的水全部放走,然後等待防水層和基面完全乾透。接著,找出並標記所有滲漏點,針對性地進行修補,通常需要在問題區域重新塗刷防水英泥。修補完成並待其乾固後,必須從頭開始,再次進行一次完整的24-48小時蓄水測試,直至確認完全沒有滲漏,才能進行後續的鋪磚工序。

【價錢預算】我的防水工程要幾錢?DIY成本與時間估算

講到裝修,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到底要幾錢?」。一個全面的防水工程預算,主要由「材料」和「人工」兩大部分構成。想準確估算防水英泥沙工程的開銷,就要先將這兩部分的成本拆開來分析。自己動手DIY當然可以省下人工費,但投入的時間和心力也是一種成本。以下就為你詳細拆解各項費用的構成,讓你對整個項目的開支有個清晰的概念。

主要材料成本分析

材料是防水工程的基礎,其費用佔了總預算一個重要部分。當中,核心的防水英泥價錢會因應品牌、產地、性能等級而有很大差異,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一罐都有。選擇時,不能只看標價,還要考慮到產品的性能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不同品牌與等級的防水英泥價錢參考

市面上的防水英泥產品五花八門,價錢範圍也很廣闊。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幾個等級:

  • 標準型防水英泥: 適合一般室內、濕氣不高的場景使用。這類產品的價錢相對親民,大約在港幣$250至$450一組(一套通常包括粉劑和液劑)。
  • 彈性防水英泥: 這是現時浴室、廚房的主流選擇。因為加入了高份子聚合物,令塗層帶有彈性,能抵禦輕微的結構移動或熱脹冷縮,防水效果更持久。這類產品的防水英泥價錢會高一些,預算大約在港幣$450至$750一組。
  • 高性能或特殊用途型: 如果你需要應付特別棘手的情況,例如天台、外牆、或能抵受負水壓(例如地下室內牆)的場景,就要選用專業級的高性能產品。它們的黏結力、抗裂及耐候性都更強,價錢自然也最高,可能達到港幣$750以上。

底油、網布、瓷磚膠等輔料價錢預算

除了主角防水英泥,一場成功的防水工程還需要一些重要的配角。計算預算時,千萬不要遺漏這些輔料的費用:

  • 底油 (Primer): 作用是封固鬆散的基層,並增強防水層與基面的附著力。一罐 качествен底油價錢大約在港幣$150至$300左右,視乎品牌和容量。
  • 網布 (Reinforcement Mesh): 主要鋪設在牆角、喉管邊等接縫位置,用以加強抗裂能力,防止因應力集中而產生裂縫。網布價錢不貴,一卷大約港幣$80至$150。
  • 瓷磚膠 (Tile Adhesive): 防水層完成後,需要用瓷磚膠鋪貼飾面作保護。選擇與防水層兼容的優質瓷磚膠非常重要,價錢約為港幣$100至$250一包。

人工成本及施工時間估算 (以50呎標準浴室為例)

如果你選擇聘請專業師傅,人工就是開支的大頭。香港裝修師傅的工資一般以日薪計算,一位經驗豐富的防水師傅,日薪大約在港幣$1,500至$2,000不等。我們以一個約50平方呎(實用面積)的標準浴室為例,估算所需的工時和人工。

各工序所需工時如何影響人工價錢

整個防水工程並非一天就能完成,因為涉及多個工序和必要的等待時間。各個步驟所需的工作時數,直接決定了總人工成本。

  1. 基面處理: 包括清理、剷底、修補牆身及地面。這個步驟非常關鍵,所需時間視乎原有基面的狀況,一般需要大約1天。
  2. 塗刷防水層: 一般需要塗刷兩層防水英泥,每層之間需要數小時的乾燥時間。師傅施工的時間可能只需要半天,但因為要等待第一層乾透,所以會佔用一整天的工期。
  3. 試水及養護: 防水層完成後,需要最少24至48小時的蓄水測試和充分的養護期。這段時間師傅不會在場工作,但會計入整體工期。

綜合以上工序,單是處理防水層部分,師傅實際的工作日數大約需要2至3天。

整體項目由開始到完成的預計時間

計算項目時間,不能只算師傅的實際工作時數,還要加上材料的乾燥和養護時間。一個50呎浴室的防水工程,由開始到可以進行下一步鋪磚工序,大概的時間表如下:

  • 第1天: 進行基面處理,批盪修補。
  • 第2天: 待批盪層乾透後,塗刷第一層防水英泥,並在牆角等位置鋪設網布。
  • 第3天: 塗刷第二層防水英泥,之後等待防水層初步乾固。
  • 第4天至第5天: 進行24至48小時的蓄水測試。
  • 第6天: 檢查試水結果。如果沒有滲漏,便放走積水,讓防水層完全風乾。

所以,整個防水施工及驗收過程,預計需要大約一星期時間才能完成。這個時間規劃,對於協調後續的鋪磚師傅進場十分重要。

防水英泥價錢及施工常見問題 (FAQ)

講到防水英泥沙,大家在實際操作時總會遇到各種疑問。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到正在計劃或進行防水工程的你,讓你對整個流程更有把握。

Q1: 防水英泥乾透後可以直接鋪磚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不過專業的師傅通常會多做一個步驟。防水英泥層的主要功能是防水,它的表面未必是為瓷磚膠提供最佳附著力的設計。

為了保護脆弱的防水層,以及確保瓷磚鋪貼得更穩固,建議在乾透的防水層上,先做一層約10-15mm厚的英泥沙保護層(或稱砂漿保護層)。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避免在鋪磚時,被工具刮傷或破壞下方的防水膜;第二,這個保護層能為瓷磚膠提供一個更粗糙、更理想的黏結基面,大大減低日後瓷磚出現「空鼓」或剝落的風險。

Q2: 刷完第一層防水,要等多久才能刷第二層?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因為它受產品本身、天氣濕度及現場通風情況影響。最關鍵的指標是第一層防水達到「指觸乾」的狀態。

「指觸乾」的意思是用手指輕輕觸碰塗層表面,感覺到它已經凝固,不會黏手,同時在塗刷第二層時不會將第一層拉起。一般來說,在天氣良好、通風正常的環境下,大約需要等待2至4小時。不過,最穩妥的做法,始終是嚴格參考你所購買的防水英泥包裝上的廠商指引,因為不同配方的產品,其乾燥時間會有差異。

Q3: 天台或戶外用的防水英泥價錢會更貴嗎?

是的,一般來說,專為天台或戶外設計的防水英泥價錢會比較高。這完全是基於其性能要求上的差異。戶外環境比室內嚴苛得多,防水物料需要抵禦紫外線的長期照射、日夜溫差造成的熱脹冷縮,還有風吹雨打的侵蝕。

因此,戶外用的防水英泥配方中,會加入更多能提升彈性、抗裂、抗UV及耐候性的聚合物和添加劑。這些高性能的成分直接影響了產品的成本。選擇時切勿只看眼前的防水英泥價錢,將室內用的產品用在戶外,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失效,最終導致的維修費用會更高。

Q4: 開封後剩下的防水英泥可以儲存多久?

開封後的防水英泥保質期會大幅縮短,建議盡量一次過用完。如果真的有剩餘,儲存方式是關鍵。

對於單組份的粉狀防水英泥,最大的敵人是空氣中的濕氣。你必須立即將袋口密封,最好是用夾子夾緊後再放入密封膠袋或膠箱內,並存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即使如此,也建議在一個月內使用。

對於雙組份的產品(一粉一液),粉劑的儲存方法如上。液體組份(聚合物乳液)則需要扭緊瓶蓋,避免接觸空氣和陽光。再次使用前,必須檢查粉料有否結塊,液體有否變質或分層。只要發現任何異常,就不能再使用,因為物料性能已經改變,會嚴重影響防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