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壁無端端出現水漬、油漆剝落,甚至傳出陣陣霉味,點算好?面對牆壁漏水,許多人都會感到束手無策:漏水源頭在哪?應該自行DIY修補,還是要花錢請師傅?維修費用又大概要多少?本文將為你提供一個終極【牆壁漏水修補】解決方案。由即時檢查四大成因,到判斷是否適合自行處理,再詳解DIY關鍵五大步驟、不同維修方案的價錢及時間比較,以至真實案例分析和長遠預防方法,助你一篇搞掂所有牆壁滲水煩惱,輕鬆還原乾爽家居。
牆壁漏水點算好?即時診斷四大成因及自行檢查方法
面對家中牆壁漏水,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進行有效的牆壁漏水修補診斷。在急於動手處理之前,準確找出問題根源,才能對症下藥,這也是成功完成牆壁漏水補救的基礎。整個過程就如醫生看症,必須先斷症,後開藥方。接下來,我們會一步步拆解牆漏水的常見成因,並且介紹幾個在家就能輕易操作的檢查方法。
【互動評估】30秒即測漏水嚴重程度及處理建議
在深入探討之前,不妨先用30秒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為你的情況作個快速評估:
1. 滲水或水漬,是否只在下雨天或雨後才變得明顯?
2. 水漬附近,是否伴隨有霉味或類似坑渠的異味?
3. 無論晴天雨天,水漬的面積是否持續擴大,甚至出現滴水情況?
如果你的答案多數為「是」,特別是問題2和3,那情況可能源於室內喉管或防水層,需要優先從內部尋找源頭。如果只有問題1的答案為「是」,則問題根源很可能來自外牆或窗戶。這個小評估能給你一個初步方向,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深入了解各種成因。
四大常見牆壁漏水成因全解析
要有效處理牆壁漏水,首先要了解它究竟從何而來。家居牆壁滲漏問題,雖然看似複雜,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大元兇。
供水喉管滲漏:冷熱水管老化、銹蝕或接駁位鬆脫
這些是負責輸送清水的喉管,就如我們身體的動脈,通常深藏於牆身或地台之中。一旦因為喉管老化、金屬銹蝕,或者接駁位置的零件鬆脫,就會造成持續滲漏。由於供水喉管長期帶有水壓,所以這種漏水通常是「全天候」發生,不受天氣或樓上是否正在用水所影響,滲出的水量也相對穩定。
排水喉管滲漏:污水、廢水管淤塞或破損,常伴有異味
這些喉管負責排走家居使用過的污水,例如廁所水、洗澡水和廚房的廢水。它們引致的滲漏問題通常是間歇性的,例如只在樓上住戶洗澡或使用廁所時,你家中的牆壁或天花才會滲水。一個重要的判斷特徵是,這種滲漏的水漬通常會帶有明顯的渠味或霉味,有時顏色亦會偏黃或灰暗。
H44: 防水層失效:浴室、企缸或地台防水層老化或施工不良
你可以將防水層想像成浴室地台和牆身的一件隱形「雨衣」。隨著時間推移,或因最初裝修時施工質素欠佳,這件「雨衣」就會老化或破損。結果,每次洗澡或清潔地台時,水份就會慢慢穿過瓷磚縫隙,滲透到樓下單位的天花或隔壁房間的牆身。這是非常普遍的牆壁漏水原因,其滲漏過程通常較為緩慢但持續。
外牆或窗戶滲水:雨水經外牆裂縫或窗邊防水膠邊滲入
這種情況的源頭就是雨水。樓宇的外牆可能存在肉眼不易察覺的細微裂縫,或者窗戶邊緣的防水膠邊因日曬雨淋而老化變硬、出現缺口,這些都會成為雨水入侵的通道。因此,如果你的牆壁只在颱風或大雨過後才出現水漬或滲漏,那麼源頭來自外部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在家必學!三步簡易牆壁漏水檢查法
了解理論之後,就來到實際操作的環節。即使沒有專業儀器,單靠自己的感官,也可以為家中的牆壁漏水問題做一個初步檢查。跟著以下三步曲,你也能成為「家居偵探」。
第一步:眼看(觀察水漬形態、霉點、油漆剝落或壁癌)
首先,仔細觀察水漬。它的形狀是怎樣的?是一大片邊緣模糊的濕印,還是一條有流動痕跡的水線?顏色是清澈還是帶黃?同時,檢查附近有沒有油漆起泡、剝落,或者出現白色粉末或晶體狀的「壁癌」。這些視覺線索,都是判斷漏水來源及時間長短的重要依據。
第二步:手摸鼻聞(觸摸牆身濕度、溫度及嗅查霉味或渠味)
用手背輕觸有水漬的範圍,感受它的濕度和溫度。一般來說,正在滲水的區域會比周圍乾爽的牆身明顯更冰冷、潮濕。接著,湊近牆壁聞一聞氣味。如果是發霉的「噏味」,代表潮濕問題已存在一段時間。如果聞到的是坑渠般的臭味,那源頭就很有可能指向排水喉管了。
第三步:工具輔助(使用濕度計或紅外線測溫儀作初步判斷)
如果想讓判斷更為客觀,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家用工具。市面上有售的牆身濕度計,可以準確讀出牆體的含水率,數字會直接反映問題的嚴重程度。另外,紅外線測溫儀能偵測牆身表面的溫度差異,滲水區域因為水份蒸發會吸熱,溫度通常會明顯較低。這些工具能為你的初步判斷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牆壁漏水補救方案抉擇:DIY自行處理 vs. 聘請專業師傅
面對牆壁漏水修補的問題,很多人第一個念頭就是,應該自己動手,還是直接找師傅幫忙?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決定。自己處理可能省錢,但聘請專業師傅則更有保障。兩者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在於準確評估漏水情況的嚴重性,然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牆壁漏水補救方案。
評估DIY「牆壁漏水修補」的可行性及適用情況
在捲起衫袖準備動工前,先花幾分鐘客觀評估一下情況。DIY處理牆壁漏水並非不可行,只是它有其適用範圍。如果能夠準確判斷漏水屬於輕微級別,自行修補確實是一個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
適合自行處理的輕微情況:如表面細微裂縫、單純油漆剝落問題
如果你的牆壁漏水問題只是表面性的,通常可以考慮自行處理。例如,牆身只出現一些非常細微的裂縫,或者之前滲水位置乾透後,只剩下油漆剝落或起泡的痕跡。這些情況通常代表漏水問題的源頭已經停止,或者問題本身並不嚴重,只需處理牆身的飾面層即可。
必須聘請師傅的警號:漏水源頭不明、漏水嚴重、涉及結構或喉管
當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就是一個清晰的警號,提醒你應該立即尋求專業協助。第一,你完全找不到漏水從何而來。第二,漏水情況持續或非常嚴重,甚至有水滴或水流出現。第三,牆身摸上去有變軟、發脹的跡象,或者懷疑問題與入牆喉管或樓宇結構有關。處理這些複雜的牆 漏水問題需要專業知識和工具,自行處理的風險相當高。
自行修補「牆壁漏水」五大核心步驟
如果你已評估情況適合DIY,可以跟隨以下五個核心步驟,進行一次基本的牆壁漏水修補。這套流程可以幫你更有系統地處理問題。
步驟一:徹底清潔及打磨施工範圍
準備工作是成功的一半。首先,你需要將準備施工的範圍徹底清理乾淨。用漆剷或鋼絲刷,剷走所有鬆脫的油漆、批盪和污漬。如果牆身有俗稱「壁癌」的白色結晶物,也要一併清除。然後用砂紙輕輕打磨表面,確保後續塗上的物料能夠穩固附著。
步驟二:填補所有可見的裂縫
單靠防水物料難以覆蓋較大的裂縫。在清潔打磨後,仔細檢查牆身,使用合適的填縫膏或補牆膏,將所有看得見的裂縫都填平。填補後,要將表面批盪平滑,並且等待它完全乾透。
步驟三: 選用合適的防水物料(如防水補漏膏、防水漆)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防水產品,例如防水補漏膏、防水漆、透明防水膠等。你需要根據漏水位置和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物料。細心閱讀產品說明,了解其適用範圍、特性和施工方法,是選對產品的關鍵。
步驟四:按產品說明均勻塗抹防水層
選好物料後,就可以開始塗抹防水層。使用油掃或滾筒,將防水物料均勻地塗在需要修補的範圍上。最重要是跟足產品說明書的指引,留意需要塗抹的層數和每層之間相隔的時間,確保防水層有足夠的厚度。
步驟五:確保有足夠的乾固及養護時間
這是很多人會忽略的一步。防水層塗好後,需要給予它充足的時間去乾固和產生化學作用,這個過程稱為「養護」。即使表面看似乾了,內部可能還未完全固化。請務必遵從產品建議的養護時間,期間避免讓牆身接觸到水份。
如何尋找可靠的專業「牆壁漏水補救」服務?
如果情況需要聘請師傅,找到一個可靠的專業團隊就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師傅不單是幫你修理,更是幫你準確診斷問題的根源。
專業師傅的優勢:運用專業儀器(如水份儀、熱成像儀)精準尋找源頭
專業師傅的最大優勢,在於他們擁有我們一般家庭沒有的專業檢測儀器。例如,他們會使用水份儀(濕度計)來量度牆身內部的含水量,判斷滲漏的範圍和嚴重程度。他們更可能使用紅外線熱成像儀,透過牆體表面的溫度差異,追蹤到肉眼看不見的水路,從而精準地鎖定滲水源頭。
尋找途徑:參考政府持牌水喉匠名冊、信譽良好之維修配對平台
要尋找可靠的師傅,可以從幾個官方或有信譽的渠道入手。如果懷疑漏水與供水喉管有關,可以到水務署網站查閱「持牌水喉匠名冊」。此外,市面上一些信譽良好的大型維修配對平台,通常已對進駐的師傅或公司進行背景審查和資質核實,並且設有用戶評價機制,讓你可以參考過往用家的經驗,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牆壁漏水維修方法、價錢及時間全方位比較
在決定具體的牆壁漏水修補方案時,成本、時間與成效是我們最關心的三大要素。面對牆 漏水,究竟應該親自動手,還是交由專業人士處理?不同的維修技術又有何分別?以下將為你詳細拆解,助你作出最明智的選擇。
【維修方法懶人包】DIY vs. 專業師傅成本與時間大比拼
當發現牆壁漏水,腦海中第一個問題通常是:「自己整唔整到?」。這個決定直接影響你的支出預算和時間投入。讓我們來比較一下不同方案的利弊。
DIY自行修補:物料成本、預計時間、成功率及潛在風險
如果漏水情況非常輕微,例如只是牆身出現微細裂縫,或者油漆因濕氣而有少量剝落,自行DIY確實是最經濟的選項。
- 物料成本:主要開支是購買防水物料,如防水補漏膏、防水漆、填縫劑及簡單工具(如油掃、灰匙)。預算一般在港幣$500至$1,500之間,視乎施工範圍及選用物料的質素。
- 預計時間:一個下午到一個週末。工序包括清潔牆面、填補裂縫、塗上防水層及等待乾固,每個步驟都需要時間和耐性。
- 成功率及潛在風險:成功率取決於你對漏水源頭的判斷是否準確。DIY的最大風險在於「治標不治本」,若漏水根源是水管或結構問題,表面修補只會延誤處理時機,最終可能導致問題惡化,花費更多金錢和時間去補救。
聘請持牌師傅:預估費用(人工+物料)、施工時間及優缺點
若漏水源頭不明確,或者漏水情況持續,聘請經驗豐富的持牌師傅是比較穩妥的做法。他們通常指持牌水喉匠或經驗豐富的泥水師傅。
- 預估費用:費用主要包括師傅的人工及物料費。一般上門檢查費約$500起,視乎地區而定。維修費用則按工程複雜程度計算,由$2,000至$8,000不等。例如簡單更換喉管接駁位,與局部重造防水層的價錢會有很大差異。
- 施工時間:師傅經驗豐富,工具齊全,處理一般問題通常在一天內完成,效率遠高於DIY。
- 優缺點:優點是師傅能憑經驗較準確地判斷問題,對症下藥。缺點是質素較為參差,而且小型工程未必提供保養期,後續保障相對較少。
經專業維修公司處理:套餐式收費、施工時間、保養期及額外保障
對於較嚴重或複雜的牆壁漏水問題,例如涉及樓上單位或外牆滲漏,選擇信譽良好的專業維修公司能提供最全面的保障。
- 套餐式收費:專業公司通常提供一站式服務,由儀器檢測、制定維修方案、施工到提供保養,收費清晰。檢測費用約$2,000起,而維修工程則由$8,000至數萬元不等,視乎工程規模。費用看似較高,但已包含所有項目,避免中途不斷增加收費。
- 施工時間:視乎工程而定,由數天至數星期不等。例如重造整個浴室防水層,一般需要7至14天。
- 保養期及額外保障:這是專業公司的最大優勢。它們會提供正式合約,並為完成的工程提供短則半年,長則數年的保養期。期間若同一位置再出現問題,公司會負責跟進,讓戶主倍感安心。
專業牆壁漏水修補三大主流技術
了解不同處理方案後,我們來深入認識一下專業師傅和維修公司在進行牆壁漏水補救時,最常使用的三種核心技術。
高壓灌漿(打針):適用於修補石屎裂縫滲漏
高壓灌漿,俗稱「打針」,是針對混凝土結構裂縫滲漏的常用方法。師傅會利用高壓機器,將專門的防水灌漿物料(如聚氨酯或環氧樹脂)從預先鑽好的孔洞(針口)注入石屎的裂縫深處。物料遇水會迅速膨脹,填滿所有微細空隙,從而形成一道堅固的防水屏障,有效堵截水源。此方法的好處是施工相對快速,且無需大面積「打拆」,適合處理天花、地庫或主力牆的結構性滲漏。
重造防水層工程:徹底解決浴室、地台滲漏問題
如果漏水根源是浴室、廚房或地台的防水層老化失效,最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打拆重做」。這個工程規模較大,需要將地磚及牆磚拆除,鑿走舊有失效的防水層,清理至見到穩固的結構層。然後,師傅會重新塗上多層高效能的防水物料,確保覆蓋全面且厚度足夠。完成後會進行最少24小時的「試水」測試,確保萬無一失,最後才重新鋪上飾面。雖然成本和時間投入最高,但這是唯一能根治防水層問題的方法。
外牆防水工程:搭建棚架進行外牆裂縫修補及塗上防水物料
當雨水是從外牆的裂縫或物料老化處滲入時,就需要進行外牆防水工程。此工程的最大成本通常在於按法規要求安全地搭建棚架。工程開始後,師傅會先找出並修補外牆的所有裂縫,然後在整個牆面塗上具備防紫外線、耐候及高彈性的透明或有色防水塗層。這種塗層能形成一層保護膜,有效抵禦雨水侵蝕,從源頭解決因外牆破損而引致的室內滲水問題。
香港真實案例:不同樓宇的牆壁漏水維修實錄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真實的牆壁漏水修補案例更能幫助大家理解實際情況。我們從眾多牆壁漏水補救個案中,挑選了三個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樓宇類型,包括舊式唐樓、大型私人屋苑及村屋,分享它們的維修實錄,讓你知道處理牆漏水問題的具體過程和預算。
案例一:舊式唐樓單位天花及牆身漏水
問題簡述:樓上單位喉管老化及天台防水層失效
一位住在旺角舊式唐樓頂樓下一層的住戶求助,他的單位天花及牆身出現大面積的水漬和油漆剝落,甚至有輕微壁癌跡象。經過師傅上門檢查,發現問題源頭有兩個:首先是樓上單位的廚房去水喉管因長年失修而老化,出現滲漏;其次,由於單位位於頂樓對落一層,天台的防水層亦已失效,雨水直接滲入石屎層,再影響到其單位。
解決方案及過程:更換老化喉管及重鋪天台防水層
這是一個較複雜的牆壁漏水補救工程。處理方案分兩部分進行:第一,與樓上業主協商後,由專業水喉匠傅更換其單位已老化的金屬喉管,改用更耐用的物料。第二,針對天台部分,工程團隊先將天台地台舊有的飾面及已失效的防水層徹底剷除,清理至見到結構層,然後重新鋪設高效能的防水物料,並進行至少48小時的試水測試,確保再無滲漏後,才重新鋪上隔熱磚。
維修前後對比及費用參考
維修前,單位天花多處呈現黃啡色水漬,牆角油漆剝落,充滿霉味。維修完成後,漏水源頭被徹底隔絕,室內牆身經剷底、批灰及重新上油後,回復乾爽潔淨。整個工程涉及喉管更換及天台防水,總費用約港幣$55,000至$90,000,視乎天台面積及所選用的防水物料而定。
案例二:大型私人屋苑浴室牆壁滲水
問題簡述:企缸防水層失效,導致樓下單位天花滲水
沙田一個大型私人屋苑的住戶,收到樓下鄰居投訴,指其浴室對下的天花位置出現滲水,形成水珠滴下。師傅利用濕度計及熱成像儀檢查後,準確判斷問題源於該住戶浴室企缸的地台防水層已經失效。每次洗澡時,水份便會穿過磚縫,慢慢滲透到下層的石屎結構。
解決方案及過程:「打拆重做」整個浴室防水層
要徹底解決這個牆壁漏水問題,最佳方案是「打拆重做」。師傅首先將整個企缸範圍的瓷磚及地台砂漿層完全打拆,直至露出石屎地台。然後,清理好基面,重新塗上至少兩層呈十字交叉的彈性水泥防水物料,特別加強牆角及去水口等接駁位置。待防水層乾透後,進行24小時試水,確認沒有滲漏,最後才重新鋪上新的瓷磚及做好掃口。
維修前後對比及費用參考
維修前,樓下單位天花滴水,浴室內的企缸邊緣亦有發黑的霉菌。維修後,樓下滲水問題完全解決,而住戶的浴室企缸亦煥然一新。這類「打拆重做」的浴室防水工程,費用一般介乎港幣$40,000至$70,000不等,價錢已包括清拆、防水、泥水及瓷磚等工序及物料。
案例三:村屋窗邊牆壁雨季滲水
問題簡述:窗戶防水膠邊老化及窗台有裂縫
住在元朗村屋的一家,每逢下大雨,睡房的窗邊牆壁就會濕透,甚至有雨水沿牆身流下。這個牆漏水情況在雨季尤其嚴重。經檢查發現,主要原因是窗戶的防水膠邊因長期日曬雨淋而硬化、收縮,失去了防水功能。而且,窗外的窗台石屎亦出現數條微細裂縫,成為雨水滲入的通道。
解決方案及過程:更換窗戶防水膠邊及修補外牆裂縫
這項牆壁漏水修補工作相對簡單。師傅首先用工具移除所有老化的舊膠邊,徹底清潔窗框與牆身之間的縫隙。然後,在縫隙內外重新唧上高品質的防霉耐候玻璃膠,確保完全密封。針對外牆裂縫,師傅先用鋼絲刷清潔裂縫,再填上專用的外牆防水補漏膏,待乾透後,在整個窗台範圍塗上一層透明的防水保護油,加強防護。
維修前後對比及費用參考
維修前,窗邊牆紙因長期潮濕而發霉變黃。維修後,即使經歷連場暴雨,牆壁依然保持乾爽。這種針對窗戶的防水修補工程,費用相對經濟,約為港幣$2,500至$8,000,主要取決於窗戶數量及是否需要搭建棚架處理外牆。
防患未然:完成牆壁漏水補救後的長遠預防措施
辛苦完成牆壁漏水修補工作後,相信誰也不想問題再次發生。其實,處理好眼前的滲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長遠的預防策略。與其日後再次為牆壁漏水補救問題而煩惱,不如現在開始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這樣才能真正地一勞永逸。
建立家居定期檢查習慣
許多嚴重的家居滲水問題,最初都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毛病。所以,養成定期檢查家居的習慣非常重要,這就像為你的安樂窩安排身體檢查一樣。一個簡單的習慣,可以助你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並在問題惡化前輕鬆解決。
定期檢查水管及排水系統:每半年目視檢查接駁位有否滲漏
你可以每半年或一年,花一點時間目視檢查家中的水管。重點觀察廚房鋅盤下方、浴室洗手盆櫃內,還有馬桶後方的供水喉管接駁位。你需要留意接頭周圍有沒有水漬、生鏽或異常潮濕的跡象。這些地方都是滲漏的高危點,簡單的目視檢查已能發現大部分早期問題。
留意窗戶及潔具防水膠邊:檢查有否老化、硬化或剝落
窗戶邊緣和浴室企缸、浴缸邊的防水膠邊,是抵擋水分入侵的最後防線。它們會因為日曬和長期接觸水分而老化、變硬,甚至剝落。你可以在清潔時順便用手輕觸和觀察,檢查膠邊是否仍然柔軟和緊貼。如果發現有裂縫或脫落,就表示需要及時更換了。
增強家居防水性能
除了定期檢查,我們還可以採取一些主動措施,從根本上提升家居的防水能力。這就像為家居穿上一件更強的「雨衣」,特別是在一些濕氣較重或有潛在風險的位置。
於濕氣重區域(如浴室)選用具防霉功能的油漆
浴室是全屋最潮濕的地方,牆身長期處於濕氣籠罩的環境,很容易滋生霉菌。所以在重新粉飾浴室牆壁時,選用具備防霉功能的油漆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這種油漆含有抑制霉菌生長的成分,可以讓牆壁保持乾爽潔淨,同時減少因濕氣引致的油漆剝落問題。
為有潛在風險的牆壁(如近窗位置)額外塗上透明防水保護層
對於一些特別容易發生牆 漏水的位置,例如靠近窗戶的牆壁或西斜的外牆內側,我們可以為它提供額外保護。市面上有不少透明的防水保護層產品,它塗上牆後不會改變原有顏色和外觀,卻能形成一層有效的防水薄膜,阻止雨水從微細的裂縫滲入,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加固方法。
關於牆壁漏水修補的常見問題(FAQ)
處理牆壁漏水修補時,大家總會遇到各種疑問,特別是當問題牽涉到鄰居或後續處理。這裡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希望為你提供清晰的指引。
懷疑漏水源於樓上單位,應如何處理?
當家中的牆或天花出現漏水,而源頭很可能來自樓上時,可以循序漸進地處理,一步步解決問題。
第一步:與鄰居溝通協商
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與樓上鄰居友善溝通。你可以禮貌地邀請鄰居到你的單位,親身視察漏水情況,一起討論問題。理想的結果是雙方同意共同聘請專業人士檢查,找出確實的漏水源頭,然後協商維修責任和費用。保持良好鄰里關係,是快速解決問題的基礎。
第二步:向大廈管理處或業主立案法團求助
如果無法與鄰居取得聯絡,或者對方不願意合作,下一步可以尋求大廈管理處或業主立案法團的協助。他們可以擔當中間人的角色,根據大廈公契的條款,提醒相關業主有責任維修其單位內的設施,避免對其他住戶造成滋擾。管理處亦可協助安排三方會面或進入單位檢查。
第三步:尋求政府部門(滲水辦)或法律意見
若以上方法都無效,你可以考慮向政府的「食物環境衞生署」及「屋宇署」成立的聯合辦事處(俗稱「滲水辦」)求助。他們會派員進行免費的專業調查和測試,以確定滲水源頭。如果證實源頭來自其他單位,而對方又拒絕維修,滲水辦有權發出「妨擾事故通知」,甚至提出檢控。不過,整個過程可能需時較長。同時,你也可以諮詢法律意見,了解循民事途徑追討維修費用和損失的可行性。
完成「牆壁漏水修補」後,牆上的「壁癌」會消失嗎?
很多人以為只要完成了牆壁漏水修補,牆上難看的「壁癌」就會自然消失,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解說壁癌成因:漏水停止後仍需專門處理
「壁癌」(學名為白華或壁癌)的成因,是水份滲入牆壁的混凝土,溶解了裡面的礦物質(主要是鈣鹽)。當水份蒸發後,這些鹽份結晶就會在牆身表面析出,形成白色粉末狀或毛茸茸的物質,同時破壞油漆和批盪層。即使漏水問題已經解決,但殘留在牆體內的鹽份仍然存在。它們會繼續吸收空氣中的濕氣,導致問題復發,所以必須進行專門處理。
壁癌處理三部曲:剷底、塗上抗鹼底漆、重新批灰上油
要徹底根治壁癌,在確保牆身完全乾透後,可以按照以下三個核心步驟處理:
第一步是「剷底」,用鋼刷或漆剷,將所有剝落的油漆、鬆浮的批盪和白色鹽份結晶物徹底清除,直至見到堅實的底層。
第二步是「塗上抗鹼底漆」,在清理乾淨的牆面上,均勻塗上專門的抗鹼底漆或封閉底漆。它的作用是封鎖牆體內殘餘的鹽份,防止它們再次滲出表面。
第三步是「重新批灰上油」,待底漆完全乾固後,就可以重新批上膩子(俗稱批灰),打磨平滑,最後髹上新的面漆,讓牆壁回復美觀。
牆壁漏水補救的費用可否經家居保險索償?
不少人都關心進行牆壁漏水補救的開支,能否透過家居保險索償,答案則視乎保單的具體條款。
家居保險的保障範圍:一般涵蓋因漏水造成的財物損失
大部分家居保險保障的是因意外漏水而引致的「間接損失」。換句話說,保險通常會賠償因漏水而損壞的財物,例如浸濕的傢俬、電器、地板或牆紙的更換費用。但是,保險一般不保障維修漏水源頭本身的費用,例如更換老化水管或重造防水層的工程開支。簡單來說,保險是保障「後果」,而不是「成因」。
索償注意事項:了解保單條款中的「自付額」及不保事項
在申請索償前,有兩點必須注意。首先是「自付額」(又稱墊底費),這是每次索償時你需要自行承擔的金額。如果你的損失金額低於自付額,保險公司便不會作出賠償。其次是「不保事項」,保單會列明不受保障的情況,常見的包括因樓宇結構問題、日久失修、保養不善或裝修工程失誤引致的滲漏。因此,在購買保險和索償前,務必仔細閱讀保單條款,了解清楚保障範圍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