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靡全港、掀起半熟芝士撻熱潮的「半熟工房」,與其母公司凱施餅店一同黯然落幕,全線結業的消息令無數港人感到愕然與惋惜。這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烘焙品牌,為何會在短時間內猝然崩塌?問題的核心並非餅店業務的衰退,而是一場由始創人主導、長達十年的「地產豪賭」。本文將深入拆解凱施集團由盛轉衰的時間線,揭示穩健的本業如何淪為高風險物業投資的「提款機」,最終因致命的決策失誤而導致資金鏈斷裂,並從這場商業悲劇中,總結出三大值得所有本地家族企業警惕的慘痛教訓。
半熟工房全線結業:事件始末與公眾回響
由盛轉衰時間軸:凱施集團崩塌懶人包 (2014-2025)
近來最讓甜品愛好者震驚的消息,相信就是半熟工房結業的消息。這不單是一個品牌的結束,背後更牽涉其母公司凱施餅店長達十年的財務困局。整個故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可以追溯至2014年。當時,經營穩健的凱施餅店創辦人,開始將業務賺取的龐大現金流,大規模地投放到高風險的地產市場。然而,這個策略最終引火燒身,自2022年起集團開始出現拖欠薪金與租金等問題,危機全面爆發。直至2025年初,法院正式頒下清盤令,為這個橫跨四十多年的烘焙品牌劃上句號。
確認事實:所有半熟工房分店結業時間點與現況
隨著母公司凱施食品有限公司在2025年1月被法院正式頒令清盤,旗下所有品牌,包括凱施餅店、麵包秀以及大家熟悉的半熟工房,都已全面停止營運。換言之,所有半熟工房分店已經結束營業。現在,昔日門庭若市的店舖已經人去樓空,而半熟工房facebook官方專頁亦早已停止更新,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正式終結。
追本溯源:問題核心在於母公司凱施餅店的財務危機
許多人可能會感到疑惑,半熟工房的芝士撻當年風靡一時,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事實上,半熟工房結業的直接原因,並非其產品失去市場或經營不善,問題的核心完全在於其母公司凱施餅店的財務危機。凱施餅店的主業務本來盈利能力相當穩健,卻被創辦人當成私人提款機,將資金源源不絕地投入地產投機活動。當房地產市場逆轉,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拖垮了整個集團,半熟工房亦無法倖免,成為了這場財務災難中的犧牲品。
一個時代的終結:為何「半熟工房結業」觸動港人神經?
半熟工房結業之所以引起廣泛討論,畢竟它不僅僅是一間店舖的消失,更代表著一個飲食潮流的落幕與一份集體回憶的逝去。在日式甜品風潮席捲香港的年代,半熟工房憑藉其創新的半熟芝士撻,成功俘虜了無數人的味蕾。那段排隊等候新鮮出爐芝士撻的日子,是許多香港人共同的經歷。它的結束,也彷彿在提醒我們,那些曾經追逐過的潮流與味道,終究會隨著時間流逝。
懷緬昔日名物:重溫半熟芝士撻與芝士蛋糕的輝煌
提起半熟工房,腦海中立刻浮現的,必定是那款招牌半熟芝士撻。金黃酥脆的撻皮,包裹著暖烘烘、質感如熔岩般順滑的流心芝士內餡,每一口都是濃郁的享受。半熟工房始創初期,正是憑著這款話題性十足的產品,掀起了全城的排隊熱潮。除了芝士撻,其入口即溶的原味芝士蛋糕,以及後來推出的各種茶味系列芝士蛋糕,同樣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這些甜點的滋味,已深深烙印在香港人的味覺記憶之中。
數代人的集體回憶:從凱施餅店到半熟工房的傳承與殞落
這場商業悲劇的影響,其實觸及了不同年代的香港人。對老一輩而言,凱施餅店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的菠蘿包、雞尾包都承載著數十年的感情。而對於年輕一代,半熟工房則是他們追趕潮流、品嚐精緻甜點的象徵。從凱施的樸實無華,到半熟工房的時尚創新,這個家族企業本應是一個成功傳承的典範。然而,最終卻因錯誤的投資決策,導致兩代人的心血共同殞落,留給公眾無限的惋惜與唏噓。
崩潰的根本原因:揭示拖垮集團的「地產豪賭」
半熟工房結業的消息,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畢竟,它和母公司凱施餅店的業務一直給人穩健賺錢的印象。要理解這場風暴,我們需要將目光從香噴噴的芝士撻,轉移到創辦人蕭偉堅一場風險極高的「地產豪賭」。這場賭局,最終將整個集團的現金流徹底抽乾,成為了崩潰的根本原因。
致命策略:盈利主業淪為提款機與管治失效
集團的倒下,源於一個致命的策略性錯誤。原本健康的主業,淪為了滿足地產投機野心的提款機。與此同時,家族企業內部管治的失效,讓這個錯誤的決定可以在不受制衡的情況下,一路走到無法回頭的境地。
穩健主業分析:凱施與半熟工房的原本盈利能力
在深入探討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凱施集團的基礎有多穩固。母公司凱施餅店經營數十年,分店遍佈港九新界,是許多香港人的日常選擇,現金流一直非常穩定。而由第二代主理的半熟工房始創後,更憑藉半熟芝士撻等熱門產品,迅速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甜點品牌,每間半熟工房分店都帶來可觀的利潤。可以說,單靠烘焙主業,這本應是一盤非常成功的生意。
投資轉捩點:創辦人蕭偉堅的高槓桿物業投資
轉捩點發生在創辦人蕭偉堅決定將業務重心轉向地產投資。他採用的並非穩健的策略,而是極高風險的「高槓桿」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餅店業務產生的穩定現金流,加上大量銀行和財務公司的借貸,去大手購入商舖、工廈甚至舊樓等物業。這種操作,令集團的債務規模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餅店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都迅速被投入到這個深不見底的物業投資遊戲中。
內部管治弊病:缺乏制衡的家族式「一言堂」決策
為何如此高風險的策略能夠順利推行?這就牽涉到典型的家族式企業管治問題。創辦人蕭偉堅作為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決策權。在缺乏外部專業人士或有效董事會制衡的情況下,整個集團的財務決策幾乎是他一人的「一言堂」。即使其他家族成員對這種近乎賭博的投資方式有疑慮,也難以形成有效的反對力量,阻止集團一步步走向懸崖。
關鍵失敗投資:兩大拖垮現金流的項目拆解
理論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讓我們看看兩個真實的失敗案例。這兩個關鍵的投資項目,清晰地展示了高槓桿策略如何一步步拖垮公司的現金流,最終導致連員工薪金都無法支付的困境。
案例一:九龍塘洋房的「明賺實蝕」陷阱
其中一個例子,是集團曾購入一間九龍塘的洋房。持有約四年後,最終以比買入價高出數十萬的價錢賣出。從賬面上看,這是一筆有微利的交易。但是,這是一個典型的「明賺實蝕」陷阱。因為在這四年期間,集團需要為這間一直丟空的洋房,持續支付高昂的按揭貸款利息。這四年的利息總支出,遠遠超過了賬面上賺到的數十萬。這筆投資不但沒有帶來回報,反而持續消耗公司寶貴的現金。
案例二:荃灣舊樓重建項目造成的資金鎖死
另一個更致命的案例,是集團曾投資過億元購入荃灣一幢舊樓,計劃進行重建。問題在於,他們可能低估了重建項目所需支付的高昂印花稅等成本,導致項目對潛在買家的吸引力大減,難以轉手。結果,過億元的巨額資金就這樣被「鎖死」在這個項目中,無法動彈。當餅店業務急需資金周轉,例如支付租金和供應商貨款時,這筆龐大的資金卻完全無法調動,直接造成了營運上的巨大困難。
骨牌效應:財務危機如何一步步摧毀商業帝國
當一個商業帝國的根基動搖,倒塌往往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骨牌效應。對於半熟工房結業這個結局,其實早在兩年前,警號就已經響起,讓我們一步步來看,這場危機是如何將整個集團推向深淵。
危機爆發初期警號 (2022年起)
拖欠員工薪金與強積金
潛藏在水面下的財務巨洞,最早是從最基本的員工福祉上爆開缺口。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集團開始大規模拖欠旗下數百名員工的薪金與強積金。這不單純是延遲發薪的問題,而是現金流已經枯竭到無法維持日常營運的明確信號。當時,積金局的公開資料顯示,單單一個月拖欠的強積金供款就高達數十萬元,影響超過五百名員工,事件迅速引起公眾關注。
拖欠租金引發連鎖法律訴訟
支付不了薪金,下一步自然就是交不起租金。集團旗下包括凱施餅店與人氣高企的半熟工房分店,遍佈全港各大商場與核心地段,租金開支相當龐大。當資金鏈斷裂,集團開始拖欠多個舖位的租金。很快,各大業主,包括一些大型地產信託基金,陸續入稟法院追討欠租,甚至要求收回舖位。一時間,法律訴訟蜂擁而至,令這個曾經風光的餅店王國,形象與財務狀況都雪上加霜。
深度復盤:兩次錯失的黃金自救機會
很多人以為故事就這樣走向終結,但其實在全面崩潰之前,集團曾有過兩次絕佳的自救機會,可惜最終都因為創辦人的決策而擦身而過。
第一次機會:「白武士」的七億元工廈收購方案
第一次機會,來自一位「白武士」。當時有投資者提出,願意用高達七億元的價格,收購集團持有的觀塘全幢工業大廈。這筆交易堪稱「及時雨」,因為扣除成本後,預計可以帶來約六億元的豐厚利潤,這筆錢足以清還集團當時的所有債務。而且方案條件優厚,允許集團在物業成交後回租三年,確保中央廚房運作不受影響。這是一個能讓公司起死回生的完美方案,但是最後創辦人因為不想變動廠房等原因,竟然在臨門一腳選擇放棄。
第二次機會:出售整個餅店品牌的方案再次被否決
錯過了賣樓的黃金機會後,又有另一位投資者表示,有興趣收購整個餅店品牌,包括凱施餅店與半熟工房。這個方案同樣有機會保住品牌,讓業務可以延續下去,避免清盤的命運。但是,據聞創辦人再次猶豫不決,最終讓這個能讓品牌脫離困境的機會也悄悄溜走。這兩次錯失良機,基本上是為集團的結局判了死刑。
全面崩潰:從清盤到創辦人破產的終局
兩次自救失敗後,情況便急轉直下,走向了無可挽回的結局。
債權人入稟法院申請清盤
由於債務問題完全沒有解決,各大債權人,包括供應商、財務公司與業主,為了保障自身利益,只能採取最後的法律手段。自2023年初起,集團便接連被不同的債權人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將其清盤。
創辦人涉嫌詐騙罪被捕
在財困的巨大壓力下,更爆出了驚人的消息。為了籌集資金周轉,半熟工房始創人的父輩,即集團創辦人,涉嫌在申請貸款時向財務公司隱瞞物業的真實按揭狀況,因而被警方以詐騙罪名拘捕。這個消息震驚市場,也反映出集團當時已經到了何等山窮水盡的地步。
最終結局:法院頒下清盤令,母公司及旗下品牌終結
到了2025年初,在多個債權人申請下,高等法院正式向母公司凱施食品有限公司頒下清盤令。法官認為公司已無力償債,而且沒有任何具體的重組方案。隨著清盤令頒下,這家經營超過四十年的老牌餅店集團正式畫上句號。旗下所有品牌,包括大家喜愛的半熟工房,以及其一度活躍的半熟工房facebook專頁,都成為了歷史。創辦人蕭偉堅本人,最終亦被法庭頒令破產,一個由烘焙與地產交織而成的商業帝國,就此完全崩塌。
商業案例警示:半熟工房結業給香港家族企業的3大教訓
半熟工房結業的消息,不只是一個品牌故事的結束,它更像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為香港眾多努力經營的家族企業敲響了警鐘。一個原本盈利能力穩健的品牌,為何會走到清盤這一步?當中牽涉的決策失誤,提供了三個極其寶貴又慘痛的教訓。
教訓一:慎防「資產富貴,現金貧窮」的陷阱
許多傳統企業家認為,擁有物業就是實力的象徵。這想法本身沒有錯,但當資產與現金流嚴重脫鉤時,就會變成一場災難。凱施集團的案例正是一個典型,它完美演繹了何謂「資產富貴,現金貧窮」。
解析資產與現金流脫鉤:為何22億物業救不了日常營運
在高峰時期,凱施集團坐擁市值超過22億港元的龐大物業組合。從賬面上看,公司資產雄厚。但問題的核心是,這些資產無法即時轉化為流動現金,去支付日常最基本的開支,例如員工薪金、租金及供應商貨款。這些物業大多被用作抵押,以借取更多貸款去進行新的投資,形成了「借錢買樓,再抵押層樓去借更多錢」的高槓桿循環。當物業市場逆轉或利率上升,利息支出急增,但烘焙業務的盈利增長速度,卻遠遠追不上債務的膨脹速度。最終,即使擁有巨額物業,公司連旗下半熟工房分店的租金和員工薪資也無法支付,這正是現金流斷裂的致命後果。
教訓二:切忌核心業務失焦,盲目進行跨界投機
一間企業的成功,往往源於其在特定領域的專注與深耕。半熟工房始創之初,憑藉其獨特的半熟芝士撻,迅速抓住了市場目光,這正是專注於烘焙本業的成果。然而,當集團管理者將核心業務視為「提款機」,把資金抽走,投放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時,便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資源錯配風險:從專長領域(烘焙)轉向不熟悉領域(地產)
凱施集團將從烘焙業務賺取的穩定利潤,以及大量借貸得來的資金,大規模投入到高風險的地產投機活動。這造成了嚴重的資源錯配。本應用於產品研發、店舖裝修、市場推廣及提升員工福利的資金,全部流向了地產市場。管理層的精力也從如何做好一個麵包、一個蛋糕,轉移到如何炒賣一幢舊樓、一間商舖。這種主次不分的策略,不但令主營業務因缺乏資源投入而停滯不前,更將整個集團的命運,捆綁在波動劇烈的地產市場之上。當投資失利,主營業務也失去了自我造血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教訓三:摒棄「一言堂」模式,建立現代企業管治
香港許多家族企業,都帶有濃厚的「家長式」管理色彩。創辦人的決策往往就是最終指令,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這種「一言堂」的管治模式,在企業規模尚小時或許高效,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其潛在風險就會被無限放大。
從獨斷決策到引入專業制衡:現代企業管治的重要性
在凱施集團的案例中,創辦人持有絕對控股權,使其個人投資決策,能夠凌駕於所有理性的商業考量之上。即使其他家族成員或管理層可能對高風險的地產投機持有異議,但在缺乏制度化制衡的權力架構下,反對聲音難以發揮作用。從外界在半熟工房facebook專頁的留言可見,公眾對其營運狀況充滿疑問,但企業內部的重大決策,早已在缺乏專業風險評估和獨立意見的情況下拍板。現代企業管治的核心,正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管與制衡系統,例如引入獨立非執行董事、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等,確保任何重大決策都經過充分及客觀的評估,避免因個人的判斷失誤或非理性決定,而將整個企業推向深淵。
關於「半熟工房結業」的常見問題 (FAQ)
半熟工房結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關於半熟工房結業這件事,其實問題的核心並非芝士撻或蛋糕本身不受歡迎。真正的原因,需要追溯到它的母公司「凱施餅店」集團所面臨的嚴重財務危機。集團始創人將餅店業務賺取的穩定利潤,加上大量銀行借貸,投入到高風險的地產市場進行投機。當樓市逆轉時,龐大的債務壓力最終拖垮了整個集團的現金流。因此,即使半熟工房的業務可能依然良好,但母公司陷入財務黑洞,旗下所有品牌也只能一同結束營運,成為了這場地產投資失利的犧牲品。
除了半熟工房,凱施餅店和麵包秀也結業了嗎?
是的,整個凱施餅店集團旗下的所有品牌都已結束營運。母公司凱施集團在2025年初被香港高等法院正式頒下清盤令,這代表集團必須停止所有商業活動,並將資產變賣以償還債務。所以,不只是大家熟悉的半熟工房分店,包括歷史悠久的凱施餅店,以及集團另一副線品牌「麵包秀」,都已經全線結業。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可能會發現,連半熟工房facebook的官方專頁也早已停止更新的原因。
結業前半熟工房的食物品質有下降嗎?
這是許多忠實顧客心中的一個疑問。雖然沒有官方資料證實品質有變化,但從商業營運的角度去分析,當一間公司陷入嚴峻的財務困境,例如連員工薪金和供應商貨款都無法準時支付時,這種混亂情況很自然會影響到日常運作的每一個環節。這可能牽涉到採購食材的穩定性、人手編排,甚至是員工的工作士氣。所以,如果部分顧客在結業前感覺到食物的味道或服務水準不如以往,這很可能是公司內部危機在終端產品上的直接反映。
半熟工房未來有機會重開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原班人馬重開的機會相當渺茫。整個凱施集團已經進入清盤程序,其資產會被清盤人接管並變賣來抵償債務。與此同時,半熟工房始創人蕭氏家族也面臨破產的困境,很難再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東山再起。理論上唯一的可能性,是有全新的第三方投資者看中「半熟工房」這個品牌,將其收購並重新經營。不過,那將會是一個由不同團隊主理的全新開始,產品和風格也未必和原來一樣。截至目前為止,市場上並未有任何相關的消息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