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身漏水點算好?專家揪出6大外牆防漏元兇,由DIY物料、專業工程到費用一文睇清

眼見心愛的牆身出現一撻撻水漬、油漆剝落甚至發霉變黑,實在令人頭痛。外牆漏水是香港樓宇常見的「頑症」,潮濕多雨的天氣加上樓宇日漸老化,令問題更趨普遍。究竟滲漏源頭是窗邊唧膠老化,還是牆身出現結構性裂縫?到底可以自行DIY處理,還是必須聘請專業師傅搭棚維修?

本文將為你化身專家,從根源揪出6大外牆漏水元兇,並提供由淺入深的解決方案。由教你判斷漏水嚴重程度、選購合適的DIY防水物料及施工教學,到詳解專業防水工程的方案、流程及費用預算,以至如何精明選擇工程公司,讓你一篇讀懂,徹底根治牆身漏水問題。

剖析香港6大外牆漏水元兇

處理棘手的外牆防漏問題,就像醫生斷症,必須先找出病源,才能對症下藥。香港的樓宇長年面對高溫、潮濕及颱風暴雨的考驗,導致外牆滲漏的原因千變萬化。了解這些潛在的元兇,是做好外牆防漏工程的第一步。以下歸納出六個最常見的成因,助你深入了解問題所在。

元兇一:牆身結構裂縫

溫差變化與樓宇沉降引致的結構性裂縫

樓宇並非靜止不動。它會因為日夜溫差而產生熱脹冷縮,也會因為地基的微量移動而出現自然沉降。這些物理變化會對牆身結構產生應力,時間一長,便可能形成肉眼可見的裂縫。這些裂縫無論大小,都為雨水滲入提供了直接的路徑。

如何初步判斷裂縫嚴重性及潛在風險

你可以先做一個簡單的目測檢查。如果裂縫細如髮絲,而且沒有擴大的跡象,通常屬於較輕微的批盪層裂紋。但如果裂縫的寬度足以插入一枚硬幣,或者呈現出規律的橫向、縱向或階梯狀分佈,這可能涉及結構層面,需要更專業的評估。

元兇二:外牆防水層老化

日曬雨淋導致防水物料脆化、失去彈性

外牆的防水層,例如外牆防水膜或外牆防漏膜,就像是建築物的保護皮膚。它長期暴露在紫外線和雨水的侵蝕下,會逐漸老化。原本富有彈性的外牆防水物料會慢慢變得脆弱、硬化,失去抵禦結構微小移動的能力,最終龜裂並失效。

老化跡象:油漆剝落、牆面變色或浮現水漬

當防水層開始老化,你會觀察到一些明顯的跡象。例如外牆的油漆會成片剝落,牆身出現不尋常的深色印記或色差,或者在下雨後,室內對應的牆壁會浮現水漬。這些都是防水層功能減退的警號。

元兇三:窗框與牆身接縫失效

填縫膠(唧膠)老化硬化或施工不當

窗框與牆身之間的接縫,通常會以填縫膠(俗稱唧膠)作密封處理。這種物料同樣會因日曬雨淋而老化、硬化,甚至收縮脫落,形成縫隙。此外,如果當初施工不當,唧膠填充不飽滿或與接觸面黏合不佳,也會留下滲水隱患。

窗台位置:外牆防漏的重點高危區域

窗台是一個特別需要留意的區域。因為其平台式設計容易積聚雨水,大大增加了水分從窗框底部或窗台與牆身接縫處滲入的機會。可以說,窗台是外牆滲漏問題的「重災區」。

元兇四:排水系統淤塞或設計不良

排水管或去水口堵塞導致積水浸泡牆身

外牆的排水管、冷氣機去水喉或天台去水口,如果被樹葉、沙塵或垃圾堵塞,雨水便無法順利排走。積水會長時間浸泡周邊的牆身,令牆體持續處於濕潤狀態,加速水分滲透。

積水如何增加靜水壓力,加速水分滲透

當水積聚時,會產生一種名為「靜水壓力」的物理力量。這種壓力會不斷將水分「逼」入牆身的微細孔洞與裂縫之中。即使是原本看似問題不大的微小瑕疵,在持續的靜水壓力下,也會演變成嚴重的滲漏點。

元兇五:施工不當與物料隱患

早期工程質量不佳或錯選不合適的防水物料

部分滲漏問題源於樓宇建造初期的工程質量。例如,批盪層施工不夠密實、沒有按標準施工,或者選用了不適合香港氣候的外牆防水物料。這些先天不足的問題,會在使用數年後逐漸浮現。

冷氣機、喉管等穿牆孔洞的防水收口處理欠妥

安裝冷氣機、抽氣扇或喉管時,需要在外牆開鑿孔洞。如果這些穿牆孔洞周邊的防水收口處理得不夠仔細,例如縫隙未被完全密封,就會成為雨水入侵的直接缺口,這些細節往往是外牆防漏工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元兇六:建築材料的天然特性

水泥、磚塊的毛細管現象 (Capillary Action)

水泥和磚塊等建築材料,其內部並非完全密不透風,而是佈滿了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細孔道。透過毛細管現象,這些材料會像海綿一樣,主動將接觸到的水分吸入牆體內部,即使沒有明顯的裂縫,水分也能慢慢滲透。

舊式批盪或填縫物料的吸水性

一些樓齡較大的樓宇,其使用的舊式批盪或填縫物料,其自身的密度較低,吸水率亦相對較高。在潮濕天氣或雨季,這些物料會吸收大量水分,並將濕氣傳導至室內,引致牆身潮濕、發霉等問題。

DIY vs 專業工程:如何判斷何時需要專家協助?

面對外牆防漏的問題,不少人會猶豫應該自己動手,還是尋求專業協助。這個決定的關鍵,在於準確評估滲漏的嚴重程度。有些輕微狀況,或許可以使用市面上的外牆防水物料自行處理。但是,一旦問題涉及結構或持續惡化,就需要專業的外牆防漏工程團隊介入。以下將詳細說明如何分辨這兩種情況。

輕微滲漏的跡象(可考慮DIY處理)

輕微的滲漏通常是外牆防水層開始老化的初期警號。這些跡象的影響範圍較小,而且不是持續發生。假如你觀察到以下情況,可以考慮先自行處理。

雨後短暫濕痕、局部油漆起泡或窗邊微量滲水

在下大雨後,牆身特定位置出現一些顏色變深的水痕,不過在天氣轉晴後一兩天內就完全乾透消失。或者,牆面出現局部、小範圍的油漆起泡或剝落。另外,窗邊的角落位置有微量的水珠或濕氣滲入。這些現象多數表示防水層有微細的孔洞或裂紋,水分只是少量滲入,未對結構造成即時影響。

嚴重漏水的警號(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當滲漏問題變得持續而且有惡化跡象時,這代表外牆的防護屏障可能已經嚴重受損。這時候,單靠DIY產品如外牆防水噴霧,已經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出現以下警號,就應該立即聯絡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檢查。

持續擴散的水漬、明顯裂縫或石屎剝落

室內牆身出現不會自然乾透的水漬,而且範圍有隨時間擴大的趨勢。同時,在外牆或室內牆身發現清晰可見的裂縫,甚至有石屎塊剝落的情況。這些跡象都指向結構層面可能已經受損,水分正持續侵蝕鋼筋及混凝土,必須由專家評估並進行結構性修復。

室內出現霉斑霉味,甚至影響鄰居單位

如果室內開始聞到一股揮之不去的霉味,並且在牆角、天花或傢俬背後發現黑色或綠色的霉斑,這表示濕氣已經長期積聚在牆體內部,嚴重影響居住環境與健康。更嚴重的情況是,滲漏問題已經影響到樓下或相鄰的單位,這時就需要盡快處理,避免引起潛在的法律糾紛。

DIY外牆防漏攻略:從選料到施工五步曲

面對輕微的牆身滲漏,自己動手進行外牆防漏,確實是一個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要成功完成一次DIY外牆防漏工程,關鍵在於兩個環節:一是選對適合的工具與物料,二是嚴格遵循正確的施工步驟。只要掌握了核心技巧,即使是初次嘗試,也能做出媲美專業水準的效果,為家居建立一道穩固的防水防線。

如何選擇合適的DIY外牆防水物料

市面上的外牆防水物料林林總總,功能各異。選擇時,我們需要針對牆身的具體狀況和飾面材質,挑選最合適的產品,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表層防水塗料:操作簡單,能覆蓋微細裂紋

這類產品是最常見的DIY選擇,形態像油漆,施工方式也相似。它會在牆身表面形成一層具彈性的外牆防漏膜,能有效阻隔雨水滲透,並且可以覆蓋及封閉微細的裂紋。它的優點是操作直接,顏色選擇多,適合整體狀況良好,但防水層需要翻新的牆面。

滲透式防水劑:不改變外觀,適用於磚牆、石屎牆

如果你的外牆是清水混凝土、磚牆或石材飾面,不想改變其原有的質感和外觀,滲透式防水劑就是理想之選。它並非在表面成膜,而是會滲入基材的毛細孔中,形成一道隱形的疏水層。市面上亦有外牆防水噴霧類型的產品,施工更為便捷,但它的前提是牆身本身沒有明顯裂縫。

防水英泥/砂漿:兼具修補與防水功能,適合局部破損

當牆身出現比較明顯的裂縫或局部破損時,就需要用到兼具結構修補與防水功能的物料。防水英泥或防水砂漿本身就是一種高強度的修補物料,同時含有防水成分,能一次過完成填補破損和建立防水層兩個任務,非常適合用於重點修繕。

DIY外牆防水施工標準五步曲

選好了物料,接下來就是施工的戲肉。一套標準化的施工流程,是確保外牆防水膜能發揮最大效能的保證。請跟隨以下五個步驟,有條不紊地完成你的工程。

步驟一:基面處理(清潔、修補、確保乾爽)

這是所有工序中最重要的一步,直接決定了防水層的附著力和壽命。首先,必須徹底清潔牆面,清除所有灰塵、油污、青苔及鬆脫的舊油漆。接著,檢查牆身,若有裂縫或凹洞,需先用合適的物料修補平整。最後,必須確保牆身完全乾爽後,才可進入下一步。

步驟二:塗刷底漆(增強主防水層的附著力)

底漆的角色就像雙面膠紙,它本身不具備主要的防水功能,但能有效封固牆身基層,並大大增強主防水層與牆壁之間的附著力,防止日後出現剝落或起泡的情況。因此,這一步絕對不能省略。

步驟三:塗刷第一層防水物料

待底漆乾透後,便可以開始塗刷第一層防水物料。使用滾筒或油掃,將物料均勻地塗刷在牆面上。注意要保持厚薄一致,避免堆積或過薄,確保每個角落都完全覆蓋。

步驟四:確保足夠乾燥時間(嚴格遵守產品說明)

塗刷完第一層後,必須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它乾燥固化。這個時間會因應天氣的溫度、濕度及產品配方而有所不同。請務必細閱並嚴格遵守產品包裝上的說明,切勿心急。在第一層未完全乾透時塗上第二層,會嚴重影響最終的防水效果。

步驟五:以90度交叉方向塗刷第二層防水物料

待第一層完全乾透後,以與第一層呈90度垂直交叉的方向塗刷第二層。例如,如果第一層是橫向塗刷,第二層就應改為縱向。這個技巧能確保覆蓋所有微小的針孔和縫隙,形成一個更緊密、更完整的無縫防水網,讓防水效果更上一層樓。

專業外牆防漏工程:方案、流程與費用全攻略

當DIY方法已經無法解決滲漏問題,就代表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一項專業的外牆防漏工程,並非單純在表面塗上物料,而是一套根據牆身實際狀況而訂製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專業團隊會先準確判斷漏水根源,然後提出最合適的施工方案。一般而言,主要可以分為「表層重鋪」和「打拆重造」兩大方向,兩者的適用情況、工序和成本都有很大分別。

方案一:重鋪外牆防水層(表層塗層方案)

這個方案可以想像成是為大廈外牆更換一件全新的、高性能的「雨衣」。它主要處理的是防水層本身的功能性老化問題,前提是牆身的基本結構仍然穩固。

適用情況:飾面層尚好,防水層老化

如果你的外牆飾面(例如紙皮石、磁磚或油漆)大致完好,沒有大面積的剝落或鬆脫,只是出現一些細微裂紋、油漆粉化,或者在雨後出現水印,這很可能代表表面的飾面層還可以,但是底下的外牆防水膜已經因為長年日曬雨淋而老化失效。在這種情況下,重鋪表層的防水層就是一個相對經濟和高效的選擇。

施工流程:高壓清洗、修補、底漆、多層防水塗料、面油

施工流程相當嚴謹,每一步都環環相扣。首先,師傅會用高壓水槍徹底清洗牆身,清除所有塵埃、油污、青苔和鬆脫的舊油漆。然後,會仔細檢查並修補牆身上所有的裂縫和破損處。接著,塗刷一層專用底漆,以封固基層和增強後續防水層的附著力。之後就是核心工序,以縱橫交錯的方式,分層塗上高性能的外牆防漏膜,確保防水層厚度均勻,達至無縫覆蓋。最後,再塗上一層保護面油,用以抵抗紫外線和污染,延長整個防水系統的壽命。

方案二:打拆重造防水層(根治性方案)

如果說方案一是換雨衣,這個方案就是進行「大手術」,從結構層開始徹底根治問題。雖然工序繁複,成本也較高,但對於嚴重損壞的牆身而言,這是唯一能長治久安的方法。

適用情況:石屎剝落、底層嚴重損壞

當你見到外牆有明顯的石屎剝落、鋼筋外露生銹,或者牆身底層批盪已經變得鬆散,這表示水分已經侵蝕到結構層,問題相當嚴重。單純在表面進行修補已無濟於事,必須採用這個根治性方案,才能確保樓宇結構安全。

施工流程:打拆至結構層、修復鋼筋、重鋪批盪、防水層及飾面

這個外牆防漏工程的規模大得多。師傅會先將外牆的飾面、舊批盪和已失效的防水層全部打拆,直至見到最原始的石屎結構層。如果鋼筋生銹,就需要進行除銹、防銹處理,並用修補砂漿還原。然後,重新鋪上批盪層,待其乾固後,再施工全新的外牆防水物料層。最後,才重新鋪設飾面層,例如磁磚或油漆,還原外牆貌。

香港外牆防漏工程費用一覽

外牆防漏工程的費用構成比較複雜,主要由工序和物料兩大部分組成,了解其構成有助你評估報價的合理性。

按工序收費:搭棚/吊船、打拆、批盪、防水工程、飾面工程

費用的計算通常會分項列出。首先是搭棚或吊船的費用,這是進行高空工作所必需的安全措施。然後是打拆、批盪等基礎處理的費用,這部分的人工成本佔比較高。接著是核心的防水工程費用,最後是飾面工程的費用。每一項都會根據施工面積、難度和所耗費的人工去計算。

按物料收費:彈性水泥、聚氨酯(PU)、丙烯酸、矽酮樹脂等物料比較

外牆防水物料的選擇直接影響工程的耐久度和總費用。
彈性水泥:與石屎基層的附著力極佳,兼具防水與一定的透氣性,是十分普遍的選擇。
聚氨酯(PU):彈性非常好,延展性高,能有效覆蓋裂縫,防水性能非常可靠,但價格也相對較高。
丙烯酸:耐候性和抗紫外線能力強,顏色選擇多,施工相對方便,適合用作防水面層。
矽酮樹脂:具有優異的憎水性和透氣性,能保持牆身乾爽,不易變髒,但對基層的要求較高。
不同的物料有不同的特性和價格,專業的公司會根據你的牆身狀況和預算,建議最合適的組合。

精明業主指南:如何選擇防水物料及工程公司

處理好外牆防漏問題,除了要了解漏水成因,更關鍵的一步是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這包括揀選最適合樓宇狀況的外牆防水物料,和尋找一間可靠的專業外牆防漏工程公司。這一步做得好,不單止解決當前問題,更能保障未來多年的安居。我們就從物料和公司兩個層面,深入探討如何作出最精明的選擇。

選對物料:三大主流外牆防水物料性能大比拼

市面上的外牆防水物料五花八門,但主流選擇主要有三種。它們各有特性,適用於不同狀況和預算,了解它們的長短處,是選對方案的第一步。

彈性水泥 (Flexible Cementitious Mortar)

彈性水泥是一種水泥基的防水材料,加入了高分子聚合物,讓它兼具水泥的剛性和一定的彈性。它的優點是與混凝土基層的附著力極強,非常穩固,同時具備透氣性,能讓牆體內的水氣排出。因為物料本身與石屎結構相近,所以常用於大面積的石屎牆身修補和防水。不過,它的彈性相對聚氨酯而言較低,如果樓宇結構有較明顯的移動或沉降,它仍有可能開裂。

聚氨酯 (Polyurethane, PU)

聚氨酯是一種高分子化學物料,固化後會形成一層強韌、無縫而且彈性極佳的外牆防水膜。它的最大優點是延展性極高,能夠覆蓋並適應牆身的細微裂縫,即使結構有輕微移動也不易斷裂。PU的耐候性和防水能力都非常出色。但它的施工要求較高,必須在完全乾燥的基面上施工,而且部分PU物料抗紫外線能力較弱,表面可能需要加塗一層保護面漆,成本亦相對較高。

丙烯酸 (Acrylic)

丙烯酸是水性防水塗料,施工方便,對環境和施工人員都比較安全。它本身具備良好的抗紫外線能力,顏色選擇多,可以直接作為飾面層,形成一層色彩豐富的外牆防漏膜。它的彈性不錯,足以應付一般的熱脹冷縮。但丙烯酸的耐磨性和耐浸泡能力稍遜於PU,不適合用於長期積水的位置。

揀啱師傅:選擇可靠外牆防漏公司的4大準則

選擇了合適的物料後,施工團隊的專業水平直接決定外牆防漏工程的成敗。以下四個準則是幫助你篩選可靠公司的實用指標。

準則一:查核公司註冊、牌照及往績案例

首先,要確認公司是否持有有效的商業登記(BR)。如果工程涉及結構改動,更要查詢對方是否為註冊小型工程承建商。一家有信譽的公司,通常很樂意提供過往的工程案例照片或客戶評價。你可以從這些往績中,初步判斷其施工質素和經驗。

準則二:要求清晰詳細的報價單,列明工序物料

一份專業的報價單,絕不會只有一個總價。它應該清晰列出各項工序的收費,例如搭棚或吊船費用、舊飾面層打拆、基層修補、所用外牆防水物料的品牌和型號、施工層數、面層處理,以及人工等。條款越清晰,日後出現爭議的機會就越小。

準則三:查詢工程是否購買第三者責任保險

外牆工程屬於高風險工作,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一間負責任的公司,必定會為工程購買第三者責任保險,保障工程期間萬一發生意外,導致業主、鄰居或公眾有財物損失或人命傷亡時,有保險可以承擔賠償。這是對客戶和公眾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

準則四:了解工程的保養期及保用範圍

在簽訂合約前,必須問清楚工程的保養期有多長,通常由一至五年不等。更重要的是,要白紙黑字列明保用範圍涵蓋哪些情況,例如是物料問題還是施工手工問題,以及在保養期內出現問題時,跟進維修的流程和時限,確保自己的權益得到保障。

香港樓宇類型外牆防漏實戰案例分析

香港的樓宇類型多樣,處理外牆防漏時需要因地制宜,考慮不同建築的特性和限制。

案例一:唐樓/舊式洋樓(石屎剝落、混合牆身)

唐樓和舊式洋樓的普遍問題是樓齡高,石屎剝落和鋼筋外露十分常見。處理這類樓宇,重點不只是防水,更是結構修復。工程通常需要先將鬆脫的石屎和舊批盪層全部打拆,處理好生鏽的鋼筋,再重新批盪。在防水層的選擇上,與石屎結構結合度高的彈性水泥是理想選擇,能提供穩固的基礎防水。

案例二:村屋/獨立屋(天台接縫、多窗戶結構)

村屋和獨立屋的漏水黑點,往往是天台與外牆的接縫、冷氣機口、以及眾多窗戶的窗框邊緣。針對這些接口和縫隙,彈性極佳的聚氨酯(PU)是首選,能有效密封這些易於因移動而產生裂縫的位置。如果想保留外牆的磚或石材質感,則可以考慮使用透明的滲透式外牆防水噴霧,它能滲入物料內部形成憎水層,不影響外觀。

案例三:大型私人屋苑(管理處規限、統一外觀要求)

在大型私人屋苑進行外牆防漏工程,最大的挑戰來自管理處的規章制度。管理處通常對外牆的顏色、物料甚至施工時間有嚴格規定,以維持屋苑外觀的統一性。因此,施工前必須向管理處提交申請,並採用其指定的物料和顏色。丙烯酸防水塗料因為顏色選擇多,而且性能穩定,是這類屋苑最常用的外牆防水物料之一。

外牆防漏常見問題 (FAQ)

進行外牆防漏工程前,許多業主心中總有不少疑問。這裡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用最直接易明的方式,為你解答關於專業外牆防漏的種種迷思。

Q1:一次專業的外牆防漏工程效果可以維持多久?

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一次做得好的專業外牆防漏工程,其效果普遍可以維持5至10年,甚至更長。不過,這個年期並非絕對,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

首先是外牆防水物料的選擇。市面上的物料性能差異很大,例如高品質的聚氨酯(PU)或丙烯酸外牆防水膜,其耐候性及彈性遠勝於一般塗料,壽命自然更長。

其次是施工團隊的工藝水平。所謂「三分料,七分工」,即使選用了頂級物料,如果基層處理馬虎,塗刷厚度不足,或對接縫、轉角等細節處理不當,防水層的壽命亦會大打折扣。

最後是樓宇自身的狀況與環境。外牆長期受日曬雨淋的程度、溫差變化的大小,以及樓宇是否有持續的結構沉降,都會影響外牆防漏膜的耐用性。因此,選擇 reputable 的工程公司,選用合適的物料,才是長久保障的關鍵。

Q2:只在室內牆身做防水,能解決外牆滲漏問題嗎?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單純在室內進行防水處理,通常只能作為臨時應急方案,並不能根治問題。這種做法俗稱「負水壓」防水,意思是從水的反方向去圍堵。

想像一下,雨水從外牆滲入,已經浸濕了牆體結構。此時在室內做的防水層,就要長期抵抗著牆體內部滲透出來的水壓。結果往往是,室內的防水層很快就會出現起泡、剝落的情況。更重要的是,牆身內部的鋼筋和石屎結構仍然長期處於潮濕狀態,這會加速其老化和損壞,長遠來看可能引致更嚴重的結構問題。

因此,最徹底的做法始終是從源頭解決,即在室外進行外牆防漏處理,直接阻擋雨水入侵。

Q3:進行外牆防漏工程,對天氣有何要求?

天氣是影響外牆防漏工程成敗的關鍵因素。專業的施工團隊對天氣有相當嚴格的要求。

理想的施工天氣是連續數日的晴天。因為大部分外牆防水物料,都要求施工基面必須完全乾爽,才能確保物料有最佳的附著力。如果在潮濕的牆身上施工,水分會被困在防水層與牆體之間,日後容易導致防水層失效。

此外,在物料塗刷後,需要足夠的乾燥和固化時間。期間如果下雨,雨水會沖刷掉尚未固化的物料,嚴重影響外牆防水膜的完整性和防水效果。同時,過高的濕度亦會拖慢固化過程。因此,施工前詳細規劃並留意天氣預報,是專業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Q4:市面上的透明防水噴霧,效果足以取代傳統防水工程嗎?

市面上的外牆防水噴霧,尤其是透明配方的產品,有其方便之處,但它的效果並不足以取代一次完整的傳統防水工程。

這類外牆防水噴霧,多數屬於滲透型或表面成膜的物料。它們的主要作用是在牆身表面形成一個疏水層,讓水點無法停留和滲入,適合處理非常細微的髮絲裂縫,或在不想改變外牆外觀(如清水牆、瓷磚牆)的情況下作預防性保護。

不過,它的局限性亦十分明顯。首先,這層保護膜非常薄,耐用性相對較低,需要定期補噴。其次,它幾乎沒有彈性,無法覆蓋較大的裂縫,也無法抵禦因樓宇結構移動而產生的新裂縫。對於已經出現明顯滲漏、防水層老化等問題,單靠這種噴霧是治標不治本的。它可作為一個輔助或輕量級的DIY工具,但絕非長遠而可靠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