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天台漏水責任誰屬?一文看清大廈天臺滲水4大解決步驟:由成因、公契責任到法律索償

天花板出現水漬,牆身油漆剝落,甚至石屎剝落……每逢雨季便提心吊膽。大廈天台漏水,最令人煩惱的,莫過於追究責任時,管理公司、業主立案法團與天台業主互相推搪。到底天台漏水是公共地方問題,還是私人業權範圍?大廈公契如何界定?業主立案法團有何法律責任?本文將為你由淺入深,從拆解四大漏水成因、釐清公契下的維修責任,到提供包含尋求滲水辦協助及法律索償的四大實用解決步驟,助你清晰部署,有效解決棘手的天台滲水問題。

拆解天台漏水元兇:四大常見成因與識別跡象

要妥善處理大廈天臺滲水,第一步一定是先找出問題的根源。大廈天台漏水的原因可以很複雜,但通常離不開四大範疇。準確判斷成因,才能對症下藥,徹底解決問題。同時,及早識別滲漏跡象,也可以在問題惡化前採取行動。

成因一:排水系統淤塞或損壞(去水問題)

大廈天台的排水口和渠道,就像整座大廈的排水系統樞紐。如果被落葉、垃圾、沙石等雜物堵塞,或者渠道本身因老化而出現破損,雨水就無法順利排走。當暴雨來臨時,積水會在天台表面積聚,水位不斷上升,最終從防水層的薄弱點或結構縫隙滲入樓下單位。

成因二:供水管道老化或破損(來水問題)

除了去水問題,天台上的供水喉管也是一個常見的漏水源頭。這些喉管,包括供應食水到水箱的來水管和沖廁用的鹹水管,長期暴露在戶外,經年累月的日曬雨淋會使其材質老化、變脆,或者接駁位置鬆脫。這種滲漏通常是持續性的,即使在晴天也會發生,這是它與雨水滲漏最主要的分別。

成因三:防水層失效或施工不當(地台問題)

每一座大廈天台都鋪設了一層關鍵的防水層,它的作用就像一件保護建築結構的雨衣。但是,這層「雨衣」會隨著時間自然老化,失去原有的彈性和防水功能。此外,不專業的維修工程,例如在天台加裝冷氣機支架或天線時破壞了防水層,或者最初興建時的施工質素欠佳,都會導致防水系統失效,讓水分直接滲透到下方的混凝土層。

成因四:結構裂縫導致雨水滲入(外牆或天台結構問題)

有時候,問題源自大廈天台本身的結構。混凝土結構會因為長年的熱脹冷縮、樓宇的微細沉降或自然老化,在地台或圍牆上產生裂縫。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裂縫,卻成為了雨水滲入的通道。雨水會沿著這些縫隙,慢慢滲透到建築物內部,最終影響到頂層住戶。

天台漏水的即時識別跡象

漏水的源頭雖然在天台,但最先出現徵兆的地方,往往是頂層單位的室內。留意以下幾個常見跡象,有助你及早發現問題。

天花板或牆身出現水漬、變色或剝落

這是最普遍和最直接的跡象。你會發現天花板或牆身出現一片片的黃色或啡色水漬。水分會使油漆或批盪層與牆壁分離,導致其剝落或呈現一塊塊不均勻的圖案。

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石屎剝落)

這是比較嚴重的情況。當水分滲入石屎結構後,會導致內部的鋼筋生鏽。生鏽的鋼筋會膨脹,體積變大後會逼爆外層的混凝土,造成石屎剝落,甚至鋼筋外露。這不僅影響觀感,更可能構成結構安全風險。

油漆或牆紙飾面起泡

在水漬和剝落出現之前,你可能會先見到油漆或牆紙表面出現一個個小水泡。這是因為水分被困在飾面和牆壁之間,無法蒸發,從而將飾面推起形成氣泡。

鹹水喉管附近出現白色結晶(鹽霜)

如果你發現滲水位置附近,特別是靠近鹹水喉管的地方,出現一些白色的粉末狀結晶體,這現象稱為「鹽霜」。這是鹹水滲漏後,水分蒸發而鹽分留下的痕跡,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清晰地指向滲漏源頭可能與鹹水供應系統有關。

【責任誰屬?】天台漏水:法團 vs 業主責任界定全攻略

大廈天臺滲水最令人困擾的一環,往往是釐清責任誰屬。要準確判斷大廈天台漏水的維修責任方,關鍵在於兩個核心概念:大廈公契的規定,以及漏水的確切源頭。這一步判斷準確,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拗,直接由正確的一方跟進維修。接下來,我們會一步步拆解,助你判斷責任誰屬。

判斷責任的核心原則:公契與漏水源頭

要判斷大廈天台漏水的責任,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分辨漏水源頭是來自「公共部分」還是「私人部分」。這個界定直接決定了維修責任應該由業主立案法團承擔,還是由個別業主負責。

界定公共部分與私人部分

一般來說,大廈的結構部分,例如天台的原始防水層、承重牆、橫樑等,都屬於公共部分。而業主擁有獨立業權、可獨立使用的部分,例如入契天台的地面鋪設、加建的花槽或儲物屋,則屬於私人部分。簡單理解,凡是影響整棟大廈結構安全或全體業主共同使用的設施,多數是公共部分。

大廈公契 (DMC) 的關鍵條款

大廈公契(Deed of Mutual Covenant, DMC)是每座大廈的「憲法」,具有法律約束力。它會詳細列明大廈的公共部分與私人部分的範圍,以及各自的維修管理責任。每份公契的條款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查閱自己大廈的公契是釐清責任最權威的做法。你應留意當中關於天台、外牆業權及維修責任的條文。

業主立案法團的法律責任

如果漏水問題源於大廈的公共部分,業主立案法團便有法律責任進行維修。

《建築物管理條例》下的維修責任

根據香港法例第344章《建築物管理條例》,業主立案法團有法定責任,妥善管理和維修大廈的公共部分。這包括保持天台的防水層和排水系統等設施處於良好及可使用狀態。這意味著法團不能對公共部分的損壞視若無睹,而是有義務主動管理和維修。

法團知悉後的跟進行動義務

法團的責任通常在「知悉」問題後才正式啟動。當有業主就公共部分的滲水問題提出申訴後,法團便有義務在合理時間內採取行動,例如安排檢查、評估問題和進行維修。如果法團在接到通知後,沒有採取合理的跟進行動,導致業主的財物損失,便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天台業主(或頂層住戶)的維修責任

相對地,如果大廈天台漏水源於私人部分,或者因業主的行為而引起,責任便會落在相關業主身上。

案例分析:私人改建工程的責任轉移

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即使天台的原始防水層屬於公共部分,但如果天台業主曾進行私人改建工程,例如重新鋪設地磚、加建花園或安裝設施,而這些工程破壞了原有的防水層,或改建部分本身出現問題導致滲水,責任便會轉移至該業主。因為滲漏是由其私人工程直接或間接造成,所以不能再簡單地歸咎於法團。

入契天台業主的保養義務

對於擁有入契天台的業主,他們對其私人擁有的天台部分負有保養義務。這代表業主需要定期檢查和維護天台上的設施,包括自行鋪設的地面、排水口等,確保其狀況良好,不會對樓下單位構成滲水滋擾。

初步判斷責任方:自我評估檢查清單

在尋求專業協助前,你可以透過以下清單作初步評估,對責任誰屬有個基本概念:

  1. 查閱大廈公契: 天台在公契中是如何界定的?是公共部分還是私人財產?
  2. 觀察漏水源頭: 漏水位置是否接近公用設施(如大廈水箱、公共喉管)?還是源於某個單位的私人天台範圍?
  3. 檢查天台狀況: 天台是否有任何後加或改建的痕跡(例如不同的地磚、加建構築物)?漏水是否與這些改動部分有關?
  4. 回顧維修記錄: 大廈或個別業主過去是否曾對天台進行維修?維修的範圍和效果如何?

完成這個簡單的自我評估後,你會更有方向地與管理公司、法團或相關業主溝通。

解決大廈天台漏水:由溝通到法律行動的四步曲

處理大廈天臺滲水問題,需要清晰的策略和步驟。當你發現家中有大廈天台漏水跡象,先不要自亂陣腳。我們為你整理了一套由淺入深的四步曲,引導你由初步溝通開始,逐步升級,直至透過法律途徑尋求解決方案。跟著這個流程走,可以更有系統地處理問題。

第一步:即時記錄與正式溝通

發現漏水跡象,第一時間的反應至關重要。這一步的重點不是立即維修,而是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為之後所有行動鋪路。你需要做的有兩件事:鉅細無遺地記錄,和展開正式溝通。

如何自行記錄漏水證據(附拍照及錄影貼士)

一份有力的證據記錄,是你日後談判或申索的基石。記錄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 標明日期與時間:每次拍照或錄影,都要清楚記錄年、月、日和時間。你可以利用手機 App 在相片上加入時間戳。
  • 顯示嚴重程度:在水漬旁邊放置一個有標準尺寸的物件,例如一枚硬幣或一把尺,這樣可以直觀地顯示滲漏範圍的大小。
  • 多角度拍攝:拍攝遠景,展示漏水位置與整個天花板或牆身的關係。然後拍攝近鏡,清晰記錄水漬、油漆剝落、石屎剝落或水珠等細節。
  • 動態記錄:如果漏水正在滴水,錄影是最好的方法。影片可以清楚展示滴水的速度和水量,比靜態照片更具說服力。
  • 持續記錄:不要只拍一次。定期(例如每日或每週)在同一位置拍照,記錄滲水情況的變化,例如水漬是否擴大或顏色變深。

撰寫專業書面通知予管理公司或法團(附範本)

口頭通知很容易被遺忘或否認,一份白紙黑字的書面通知才是正式的開始。這份文件是證明你已正式通知責任方的關鍵證據。信件內容應該簡潔而專業,包括:

  • 基本資料:清楚列明你的單位地址、姓名、聯絡方法,以及收信方(大廈管理公司或業主立案法團)。
  • 問題詳述:說明發現漏水的日期、具體位置(例如客廳天花近窗位置),和滲漏情況的描述。
  • 附上證據:在信中提及你已附上相關照片及影片記錄。
  • 提出要求:清晰要求對方在指定期限內(例如 14 日內)派員視察,並且商討跟進維修方案。
  • 保留副本:信件寄出前,務必自行複印一份留底。最好以掛號信形式寄出,保留郵寄證明。

第二步:尋求官方協助:善用滲水辦事處(聯辦處)

如果第一步的溝通未能解決問題,或者管理公司或法團反應消極,就可以尋求官方介入。由食物環境衞生署及屋宇署成立的聯合辦事處(簡稱「聯辦處」),是處理這類投訴的主要政府機構。

聯辦處的「一站式」調查流程詳解

聯辦處的調查有一套標準程序,旨在提供「一站式」服務。整個流程大致如下:

  1. 提出投訴:你可以致電政府熱線 1823 提出滲水投訴,個案會轉介至聯辦處。
  2. 初步聯絡:聯辦處在接獲個案後,一般會在 6 個工作天內聯絡你,並安排職員上門視察。
  3. 現場調查:職員會到你的單位視察,並可能使用濕度計等儀器初步量度。如果懷疑源頭來自公共地方(例如大廈天台),他們會聯絡管理處或法團,安排進入相關範圍進行測試。
  4. 系統測試:為找出源頭,聯辦處可能會進行色水測試等非破壞性測試。在業主合作的情況下,調查一般可在 90 個工作天內完成。

服務權力與限制(例如:不受理純雨水滲漏)

了解聯辦處的權力範圍和限制同樣重要。聯辦處的主要執法依據是《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處理的是構成「衞生妨擾」的滲水。但是,你需要知道它的服務限制:

  • 不受理純雨水滲漏:這是關鍵一點。如果大廈天台漏水問題純粹是由下雨天時雨水滲入所致,這通常不構成法例所指的「衞生妨擾」。在這種情況下,聯辦處可能無法引用法例採取執法行動,但會向法團或管理公司發出勸喻信。
  • 可能終止調查:如果滲水情況輕微、時有時無,或者經過調查後仍無法確定源頭,聯辦處亦會終止跟進行動。

執法權力:「妨擾事故通知」的效力

如果聯辦處成功找出源頭,並且情況構成法定妨擾(例如滲漏源於天台公用污水管或儲水缸),他們就會採取執法行動。聯辦處會向造成妨擾的責任方(例如業主立案法團)發出「妨擾事故通知」,要求在指定期限內進行維修。如果對方沒有遵從,聯辦處可提出檢控。

第三步:聘請獨立專家進行公正評估

當官方途徑受限(例如聯辦處因雨水問題而終止調查),或者你需要一份更具法律效力的報告以作索償之用時,就應該考慮聘請獨立專家。

何時應聘請公證行或測量師

在以下情況,聘請專家是明智之舉:

  • 聯辦處已終止調查,但問題依然存在。
  • 滲水原因複雜,涉及結構問題或多個潛在源頭。
  • 你與法團或管理公司對漏水原因或責任誰屬有爭議。
  • 你打算透過法律途徑追討維修費用及財物損失,需要專家報告作為法庭證據。

如何選擇合資格專家及索取報價

選擇專家時,專業資格是首要考慮因素。你可以聯絡「香港測量師學會」或「香港工程師學會」等專業機構,索取相關專家的名單。選擇時,建議:

  • 確認資格:確保對方是註冊的建築測量師或工程師。
  • 了解經驗:查詢他們處理大廈天台滲水個案的經驗。
  • 索取多份報價:聯絡至少兩至三家公司,比較其服務範圍、勘測方法及收費。
  • 清晰合約:在委聘前,清楚了解報價所包含的服務,例如勘測次數、採用的技術及報告的詳細程度。

H44: 專業勘測報告的法律效力與用途

一份由獨立專家撰寫的報告,不只是找出問題,它在法律層面有重要作用。這份報告可以:

  • 作為談判籌碼:以專業、客觀的證據,要求責任方進行維修。
  • 呈上法庭的專家證據:在民事訴訟中,這份報告是證明漏水源頭及責任的關鍵文件。
  • 索償損失的依據:報告會評估因滲水造成的損壞程度,為計算賠償金額提供基礎。

第四步:法律途徑與替代糾紛解決方案

如果所有溝通和協商都失敗,責任方依然拒絕承擔責任,最後一步就是尋求法律裁決或替代的糾紛解決方案。

透過土地審裁處提出申索

土地審裁處是處理建築物管理和滲水糾紛的主要法庭。你可以根據大廈公契及相關法例,向審裁處提出申索。審裁處有權頒布強制令,命令責任方(例如業主立案法團)進行維修工程,也可以就你的財物損失裁定賠償金額。

考慮「樓宇事務專家裁定中心」作替代方案

除了傳統訴訟,還有一個更快捷、成本可能較低的選擇。由香港測量師學會設立的「樓宇事務專家裁定中心」,提供一個以專家裁決方式解決爭議的平台。與訴訟不同,此方案由一位中立的專家裁定員就技術問題作出具約束力的裁決,過程相對簡單快捷。

應對天台漏水實用工具包(資源下載)

為了讓你更方便地採取行動,我們準備了兩個實用文件供你下載,助你輕鬆踏出第一步。

下載:致管理公司/法團通知信範本

我們已為你準備一份專業的通知信範本,只需填上你的資料,即可用作正式的書面溝通。

下載:各區聯合辦事處聯絡資訊表

此表整合了港九新界各區聯合辦事處的聯絡電話及地址,方便你直接查詢及跟進個案。

【專家勘測】找出天台漏水源頭的五大科學方法

當處理棘手的大廈天臺滲水問題時,胡亂猜測源頭只會徒勞無功。最關鍵的一步,其實是像偵探查案一樣,利用科學方法鎖定真正的元凶。這不單是為了對症下藥,也是日後釐清責任的根本。現時專業的勘測公司,通常會結合使用幾種高科技儀器與傳統方法,互相引證,務求得到最精準的結果。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常用的五大科學法寶。

方法一:紅外線熱像分析 (Infrared Thermography)

測試原理及如何解讀熱像圖

這個方法聽起來很專業,但原理其實很直觀。簡單來說,水份滲入牆壁或石屎後,蒸發時會帶走熱量,令該處的表面溫度比周邊乾爽的區域低。紅外線熱像儀就像一部可以「看見」溫度的相機,它能捕捉到這些微細的溫差,並將其轉化成一幅彩色的熱像圖。在這幅圖上,通常溫度較高、乾爽的區域會顯示為紅色或黃色,而溫度較低、有濕氣積聚的潛在滲水位置,就會呈現藍色或紫色。專家透過分析這些色塊的分佈與形狀,就可以快速地大範圍鎖定大廈天台漏水引致的影響範圍,作為進一步調查的線索。

方法二:微波濕度掃描 (Microwave Moisture Scanning)

測試原理及如何區分表面與深層濕度

如果說紅外線是看表面,微波掃描就是透視內層。它的原理是儀器會向牆體發射微波,水份子會吸收微波的能量。牆體內的水份越多,微波信號的衰減就越嚴重。儀器透過測量這個衰減程度,就能準確計算出建材內部的含濕量,而且不會破壞結構。專業儀器的一大優勢,是可以區分表面冷凝水(俗稱「倒汗水」)與真正的深層滲漏。勘測人員可能會使用不同探測深度的儀器作比較。如果只有表層的濕度讀數高,而深層讀數正常,那很可能只是室內濕氣凝結。相反,如果深層濕度讀數也很高,就代表大廈天台的滲水問題已經滲透到結構內部了。

方法三:色水測試 (Colour Water Test)

測試原理、步驟及注意事項

這是其中一種最傳統也最直接的方法。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在懷疑的漏水源頭,例如天台的排水口或裂縫位置,倒入混和了無害食用色素的水。接著,就是耐心等待,持續觀察樓下單位的滲水位置,看看有沒有相同顏色的水滲出。一旦有顏色出現,源頭就幾乎可以確定了。不過,這個方法的注意事項是需要較長的時間,由數小時到數星期不等,因為水流滲透路徑可能很曲折。而且,測試期間需要確保水源充足,才能有效模擬漏水情況。

方法四:壓力錶測試 (Re-pressurization Test / 谷磅)

適用情況及壓力數據解讀

這個測試,俗稱「谷磅」,是專門用來檢測供水喉管(即來水管)有沒有滲漏。由於食水管或鹹水管本身長期承受壓力,即使有微細的裂縫也會導致持續滲水。它的適用情況非常明確,就是當懷疑滲水源於壓力喉管時。測試方法是先關閉單位總水掣,然後利用專用泵對喉管系統加壓至特定標準,並維持一段時間。如果壓力錶的讀數在指定時間內維持不變,代表喉管完好。如果壓力錶讀數明顯下降,就證明喉管系統存在漏水點,需要進一步找出確實位置。

方法五:水樣本化驗 (Water Sample Analysis)

透過化驗鹹度及阿摩尼亞成份追蹤源頭

當源頭非常複雜,難以用以上方法判斷時,專家就會將漏出來的水收集起來,送去化驗所進行水樣本化驗,就像為水做一次成份分析。化驗的重點有兩個。第一是檢測鹹度,如果水的氯離子(鹽份)含量超標,那就很可能是來自鹹水沖廁喉管。第二是檢測阿摩尼亞(Ammonia)成份,阿摩尼亞是排泄物的分解物,如果水樣本中含有高濃度的阿摩尼亞,就很大機會是來自污水渠管或廁所的去水系統。這個方法能提供非常客觀的科學證據,去分辨不同水源。

大廈天台漏水常見問題 (FAQ)

Q1: 政府滲水辦調查天台漏水通常需時多久?

面對大廈天臺滲水問題,向政府滲水辦(正式名稱為屋宇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成立的聯合辦事處)求助是一個常見的做法。根據官方的服務承諾,在接獲舉報後的6個工作天內,職員會聯絡投訴人。對於案情簡單並且能獲得相關業主合作的個案,整個調查及測試工作通常可在90個工作天內完成。不過,這個時間框架只是一個目標。如果個案比較複雜,或者在調查過程中遇到阻礙,所需時間便會相應延長。若調查未能在90個工作天內完成,辦事處會書面通知投訴人最新的調查進展。

Q2: 如果業主拒絕合作讓政府人員入屋調查,有何後果?

調查人員需要進入相關單位才能進行測試,找出大廈天台漏水的源頭,所以業主的合作十分重要。如果懷疑引致滲水的單位業主或住戶拒絕合作,調查人員不會就此罷休。聯辦處獲法律授權,可以向法庭申請手令,強制進入相關處所進行調查。這個申請法律手令的過程,無可避免會拖長整個調查時間,延誤問題的解決。而且,根據最新的法例修訂,任何人士如果沒有合理解釋而不遵從「擬進入處所通知書」的規定,即屬違法,可能會面臨檢控及罰款。

Q3: 不遵從「妨擾事故通知」會有什麼罰則?

當滲水辦完成調查,並且有足夠證據確定滲水源頭,同時構成法例所指的「妨擾事故」時,便會向造成妨擾的業主發出「妨擾事故通知」,要求在指定期限內完成維修。不遵從這份通知的後果相當嚴重。聯辦處可以提出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港幣25,000元,並且可就妨擾持續的每日另處罰款港幣450元。如果情況持續,聯辦處更可向法庭申請「妨擾事故命令」,若業主仍然不遵從法庭命令,罰則會加重,最高可被罰款港幣50,000元,每日另處罰款港幣600元。

Q4: 如何申請索取政府的官方漏水調查報告?

這份由政府出具的官方調查報告,詳細記錄了測試方法和結果,在日後可能出現的法律程序中,是一份相當有力的證據。業主可以根據《公開資料守則》,向處理個案的聯合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索取報告的副本。申請人需要填寫指定的申請表格,然後透過郵寄、傳真或電郵等方式提交。需要留意的是,索取報告並非免費,申請人需要支付相關的影印費用及行政手續費。

Q5: 輕微或間歇性漏水,滲水辦會受理嗎?

滲水辦的執法權力,源於《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主要處理的是構成「衞生妨擾」的滲水情況。如果大廈天臺滲水的情況非常輕微,或者時有時無(即間歇性),導致調查人員利用儀器也無法準確找出源頭,或者收集到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構成法例上的妨擾,聯辦處便會終止調查。同樣地,純粹由天雨引致的滲水,一般也不會被界定為衞生妨擾,所以聯辦處亦不會引用條例採取執法行動。

Q6: 確認漏水源於大廈外牆而非天台,責任誰屬?

確認漏水的源頭是判斷責任誰屬的關鍵。如果經過專業勘測後,證實漏水源於大廈外牆而非個別單位的入契天台,責任歸屬就比較清晰。根據絕大部分的大廈公契 (DMC) 以及《建築物管理條例》,大廈的外牆屬於公用部分。因此,維修和保養外牆的責任,通常落在該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身上。受影響的業主應立即書面通知法團或管理公司,要求他們履行維修公用部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