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漏水點算好?【天面防水終極指南】專家詳解7大關鍵:成因、檢查、工程價錢、物料比較及專業工序一篇睇哂

天花板出現礙眼水漬?牆身批盪一撻撻剝落?每逢打風落雨,您是否都提心吊膽,擔心家中變成「水舞間」?天台漏水絕非小事,它不單影響家居觀感,更可能蠶食石屎結構,威脅樓宇安全,長遠維修費用更是個無底洞。

面對複雜的滲漏問題,許多業主都感到束手無策。究竟漏水元兇是甚麼?應該如何自行檢查?坊間的防水工程方案五花八門,由「起底重造」到「面層維護」,價錢差距極大,又該如何選擇?

為此,我們準備了這份【天面防水終極指南】。本文將由專家為您深入淺出,一站式拆解天台漏水的7大關鍵:由三大成因分析、專業檢測方法,到不同工程方案的利弊、詳細價錢比較、正規施工工序,以至長遠保養秘訣,助您告別漏水煩惱,作出最精明的維修決策,一勞永逸地守護您的安樂窩。

為何天台會漏水?天面滲漏三大元兇

想知道為何家中天花突然出現水漬?一個穩固的天面防水層,是守護家居的第一道防線。當這道防線失效,漏水問題便隨之而來。要有效解決問題,我們首先要找出導致天面滲漏的三大元兇,對症下藥。

元兇一:防水層自然老化及環境侵蝕

就算當初的天面防水工程做得多好,天台長期暴露在戶外,日積月累的自然侵蝕,始終是防水層的最大敵人。

長期日曬雨淋:紫外線與酸雨對物料的侵蝕

香港天氣潮濕多雨,猛烈的陽光與頻繁的雨水,對天面防水材料是個嚴峻考驗。陽光中的紫外線會令防水層的分子結構降解,使其變硬、變脆。同時,空氣污染物形成的酸雨,亦會慢慢侵蝕物料表面,削弱其防水效能。

熱脹冷縮效應:溫差導致結構物料產生應力,形成微細裂縫

天台在日間受陽光暴曬而升溫膨脹,夜晚則降溫收縮。這種持續的熱脹冷縮,會讓天台的石屎結構與防水層之間產生拉扯的應力。久而久之,即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縫也會形成,成為雨水滲透的缺口。

物料壽命極限:防水物料隨年期老化,變脆並失去彈性

任何天面防水材料,不論是傳統的瀝青或是新式的天面防水油,都有其使用年限。隨著時間推移,物料會自然老化,逐漸失去原有的彈性與韌性。當防水層變得脆弱,就無法再有效抵禦結構的微小移動,最終開裂並失去防水功能。

元兇二:建築結構固有的潛在問題

有時候,漏水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表面的防水層,而是來自建築物本身的結構問題。這些潛在缺陷往往更難察覺,處理起來也更為複雜。

結構性裂縫:源於地基不均勻沉降或建築物自身移動

樓宇的地基如果出現不均勻沉降,或者建築物因其他原因產生整體移動,會對天台結構造成巨大的拉扯力。這種力量足以產生較深、較闊的結構性裂縫,直接撕裂防水層,形成明顯的滲漏通道。

石屎內部鋼筋鏽蝕:水氣滲入致鋼筋生鏽膨脹,迫爆石屎

當水氣透過石屎的微細孔隙滲入內部,接觸到鋼筋,便會引致鋼筋生鏽。生鏽的鋼筋體積會膨脹,產生一股由內向外的壓力,最終將外層的石屎迫開,俗稱「爆石屎」。這個過程不但破壞了天台結構,更會將表面的防水層一併損毀。

相鄰外牆或女兒牆滲漏:水源由牆身橫向滲入天台結構

漏水點未必直接來自天台地台。天台四周的女兒牆或相鄰的外牆,如果本身的防水失效或出現裂縫,雨水便會從牆身滲入,然後橫向蔓延至天台的結構層,再從室內天花滲出。

元兇三:人為破壞與不良施工

除了自然因素與結構問題,人為因素亦是導致天面防水工程失敗的常見原因,當中包括了不完善的天面防水工序及後期的使用不當。

施工缺陷:初期防水工程的細節(如收口位)處理不當

專業的天面防水工序非常講究細節。如果最初施工時,對去水口、喉管邊緣、牆角等接縫位置(俗稱「收口位」)處理得不夠仔細,這些地方便會成為整個防水系統的弱點,最先出現滲漏。

後期安裝破壞:安裝冷氣機、喉管或太陽能板時弄穿防水層

在天台後期加裝任何設施,都可能對原有的防水層構成威脅。例如安裝冷氣機支架、太陽能板、天線或喉管時,鑽孔或固定工序一旦不慎弄穿了下方的防水層,便會製造出新的滲水點。

不當使用:在天台放置重物或尖銳物品,物理刮損防水層

日常對天台的不當使用也會造成物理損壞。例如在天台表面拖行重物、放置帶有尖角的傢俬或雜物,都可能會刮損或刺穿防水層,即使是微小的破損,也足以讓水份乘虛而入。

如何判斷天台漏水?由家居自行檢查到專業檢測方法

在展開任何天面防水工程之前,首要任務是準確找出問題根源。這一步有如醫生診症,必須先確診,才能對症下藥。其實,業主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家居檢查方法,為天台健康作初步評估。下面會由淺入深,分享自行檢查的竅門,以及專業人士使用的科學診斷技術。

第一步:業主自行目測檢查法

觀察室內天花:檢查水漬、變色、發霉或批盪剝落

最直接的線索,往往來自室內。請抬頭仔細觀察靠近天台的樓層天花板。如果發現有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水漬,或者油漆顏色變黃、變深,甚至出現黑色或綠色的霉點,這就是水份已穿透石屎層的明顯警號。情況再嚴重一些,更可能出現批盪或油漆剝落,俗稱「起泡」或「卜起」,代表內部結構已長期受潮。

巡視天台表面:尋找明顯裂縫、地磚掃口脫落或去水口堵塞

檢查完室內,下一步就是到天台表面巡視。首先要留意地台或女兒牆有沒有明顯的裂縫。然後,細心觀察地磚之間的掃口物料是否完好,如果掃口物料脫落或出現罅隙,雨水便能長驅直入。最後,務必檢查所有去水口是否暢通無阻。去水口一旦被樹葉或雜物堵塞,天台就會在下雨時變成「泳池」,令整個防水系統長期浸泡在水中,大大增加滲漏風險。

留意「起泡」或「起袋」:防水層與地台分離,內部或已積水

在巡視天台時,如果發現防水層或地台飾面有局部隆起,像一個個「水泡」或「氣袋」,這通常是個壞消息。這個現象代表飾面層或防水層已經與下方的結構地台分離,中間很可能已經積存了水份。水氣受日照加熱蒸發,卻無路可逃,便會將防水層向上推起,形成「起袋」,這是防水層失效的重要指標。

輕敲飾面:聲音是否空洞(「空鼓」)?地磚下可能已積水

你可以用硬幣或螺絲批柄,輕輕敲擊天台的地磚或飾面。如果聽到的聲音是沉實的,代表飾面與底層結構緊密貼合。相反,如果聲音聽起來空洞,像在敲打空心的牆壁,這就是行內所指的「空鼓」現象。這意味著地磚下的砂漿層已經與結構層分離,空隙之間很可能積聚了水份,是潛在的滲漏源頭。

第二步:尋求專業人士的科學診斷

當自行檢查發現問題,或者問題的根源不明顯時,就應該交由專業人士利用儀器作進一步的科學診斷。準確的數據有助規劃最合適的天面防水工序,並選用正確的天面防水材料。

色水測試:最直接追蹤滲漏路徑的方法

這是最直接找到滲漏路徑的傳統方法。師傅會在天台不同的懷疑滲水源頭,例如去水口、裂縫位置,分別倒下不同顏色的水溶性染料。然後,在室內滲漏的位置觀察,看看滲出的水是哪種顏色,從而準確追蹤到水源來自天台的哪個具體位置。

高清紅外線熱像掃描:利用溫差找出濕氣積聚的隱藏位置

這項技術無需任何打鑿。專業人員會使用高清紅外線熱像儀掃描整個天台及室內天花。由於水份所在位置的溫度,會比乾爽的建材表面低,熱像儀能將這些溫差以不同顏色呈現出來。這讓濕氣積聚的隱藏位置無所遁形,即使表面看不出任何痕跡,也能準確找出滲漏的範圍。

微波濕度掃描及導電感應檢測:精準量度建材含水量

這兩種都是利用專業儀器,精準量度混凝土或牆體內部的含水量。微波濕度掃描儀可以非入侵式地探測建材深層的水份分佈,而導電感應檢測儀則透過測量建材的導電率來判斷其濕度。這些客觀的數據,為判斷滲漏的嚴重程度和範圍提供了科學依據。

浸水測試(Flood Test):驗收防水工程是否成功的黃金標準

浸水測試既是診斷方法,更是驗收天面防水工程是否成功的黃金標準。測試時,會將天台所有去水口堵塞,然後注水至一定深度,並維持浸泡狀態(通常為72小時)。在這段期間,專業人員會持續監測樓下單位的天花,確保沒有任何滲漏跡象。只有成功通過浸水測試,才能證明整個天面防水系統是完整有效的。

天面防水工程方案大比較:哪種最適合你的天台?

市面上的天面防水工程五花八門,要選擇最適合的方案,首先要了解天台的實際狀況與個人需求。不同的天面防水工序,其效果、成本與耐用性都有很大差異。以下我們將三大主流方案,包括徹底的「起底重造」、快捷的「面層維護」,以及創新的「免打鑿」系統,逐一為你分析比較,助你作出明智決定。

治本方案:「起底重造」全面防水層

「起底重造」可說是最釜底抽薪的天面防水方案,做法是將天台現有的飾面層、舊防水層全部打拆移除,直至見到最原始的石屎結構層,然後重新建造一個全新的完整防水系統。

適用情況:防水層已全面老化、存在結構性裂縫、追求長久解決方案

這個方案特別適合防水層已經全面老化、天台出現結構性裂縫,或者希望一勞永逸,追求最長久防水效果的情況。

優點:最為徹底,能處理深層問題,防水壽命最長

它最大的優點是極為徹底。因為工程會直達結構層,能夠處理所有深層次的潛在問題,例如修補石屎結構。所以,完成後的防水壽命也是最長的。

缺點:工程浩大、工期長、成本最高、對住戶滋擾較大

不過,它的缺點也相當明顯。整個天面防水工程非常浩大,工期長,自然成本最高。施工期間的噪音和塵埃,對住戶的滋擾也比較大。

治標方案:「面層維護」防水塗層

如果天台的滲漏問題不算太嚴重,可以考慮「面層維護」方案。這個方法主要是在現有的天面飾層上,直接塗刷高效能的天面防水油或專業塗料,形成新的保護膜。

適用情況:漏水源頭清晰、範圍較小、基層結構良好、預算有限

它適用於漏水源頭清晰而且範圍較小,天台的基層結構依然良好,同時預算比較有限的個案。

優點:無需大型打鑿、工期短、成本較低、對住戶影響小

這個方案的優點是施工相對簡單,因為無需進行大型打鑿,所以工期短、成本較低,對住戶的日常生活影響也小得多。

缺點:治標不治本,若底層問題未解決,耐用性相對較短

它的缺點是治標不治本。假如天台底層的結構問題未被解決,例如舊防水層已失效,新造的面層防水耐用性就會相對較短,問題可能在數年後再次出現。

新式方案:「免打鑿」防水系統

近年市場上出現了結合兩者優點的「免打鑿」防水系統,為業主提供了新選擇。它無需破壞現有飾面,便能達到長效的防水目的。

適用情況:適用於舊樓翻新,不想打鑿但追求長效能的業主

這種新技術特別適用於舊樓翻新,尤其是那些不想承受打鑿工程滋擾,但又追求長效能的業主。

優點:毋須打鑿、具備排氣技術、維修相對便捷

其最大優點是毋須打鑿,直接在現有飾面鋪設預製的防水組件。部分系統更具備專利的排氣技術,可以將天台結構內積存的濕氣排出,避免防水層「起泡」或「起袋」。日後若需要維修,也相對便捷。

缺點:物料及技術成本較高,對基層平整度有一定要求

當然,這種方案也有其限制。所使用的天面防水材料和技術要求較高,所以初期成本會比傳統面層維護高。而且,它對天台基層的平整度也有一定要求。

天面防水價錢一覽:工程費用包含甚麼?

談及天面防水,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自然是價錢。一份專業的天面防水工程報價單,並非一個單純的數字,它背後反映了整個工程的用料、工序與質素。想知道錢花在哪裡,就要先了解構成費用的各個環節。

解構天面防水工程收費:四大關鍵因素

天面防水工程的收費並非一個固定數目,它由幾個關鍵因素組成。了解這些因素,有助你更準確地評估不同報價的合理性,並作出最明智的決定。以下我們將逐一拆解影響價格的四大核心。

工程方法:起底重造 vs. 表面處理的成本差異

工程方法是影響成本最直接的因素。「起底重造」的工序繁複,它需要打鑿清拆舊有的飾面及防水層,然後由結構層開始,重新鋪設多層防水物料,所以人工和時間成本自然較高。相反,「表面處理」主要是在現有基面上施工,省卻了打拆的步驟,工序較簡單快捷,所以初期的投入會相對較低。

防水物料:不同物料(如PU、聚脲、瀝青)的價格與性能

市面上的天面防水材料五花八門,價格與性能亦有很大差異。例如,高性能的聚脲(Polyurea)物料,雖然價格最高,但它的耐用度、彈性及抗磨損能力極佳,能提供非常長久的保護。中價位的聚氨酯(PU)是市場上常見的選擇,性能均衡。而傳統的瀝青或普通的天面防水油,成本較低,但使用壽命和抗紫外線能力可能相對遜色。選擇哪種天面防水材料,直接影響總成本與長遠的耐用性。

天台面積與狀況:面積大小、裂縫多寡、是否需要維修石屎

這點最容易理解。天台面積越大,所需的天面防水材料和人工就越多,總價自然會上升。更關鍵的是天台的現況。如果天台本身有很多裂縫、排水斜度不足導致積水,或者有石屎剝落的問題,師傅就需要花費額外時間和材料進行前期修補。這些基礎處理工序是確保防水效果的關鍵,亦是成本的一部分。

施工複雜度:天台設施(水箱、喉管、冷氣機)數量及處理難度

一個平坦、無雜物的天台,跟一個放滿水箱、冷氣機、喉管和太陽能板的天台,施工難度完全是兩回事。天台上的每一項設施,都意味著多一些需要精細處理的接縫和收口位。師傅必須在這些喉管邊、機腳底等弱點位置做足補強工序,以防滲漏。這些細節處理非常耗時,對技術要求也高,因此會直接反映在施工成本上。

超越價格:如何評估長遠投資回報(ROI)

一個精明的業主,不應只看眼前的報價單數字,而是要評估工程的長遠價值和投資回報。一次優質的天面防水工程,是一項對物業的長遠投資,能避免日後更昂貴的維修開支。

年均成本概念:計算「總工程費用 ÷ 預期使用壽命」

你可以試試用這個簡單概念:「年均成本」。計算方法是將「總工程費用」除以「預期使用壽命」。例如,一個$50,000的方案能用5年,年均成本就是$10,000。另一個$80,000的優質方案,預期能用上15年,年均成本就只是約$5,333。從這個角度看,初始投入較高的方案,長遠而言可能更划算。

維護成本考量:比較不同方案在未來可能產生的維修開支

選擇一個耐用性較低的方案,雖然初期支出較少,但可能意味著未來需要更頻繁的檢查和維護。一個優質的方案,可以讓你往後十年八年都不用再為天台漏水煩惱。但一個較便宜的方案,可能每隔幾年就需要小修小補,這些費用加起來,隨時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何「最平」的方案,長遠而言可能「最貴」

這就是為何行內人常說,「最平」的方案,長遠計起來往往「最貴」。因為一次失敗的工程,不單是浪費了首次的工程費,你更要付出第二次維修的費用,甚至要處理因再次滲漏而造成的室內財物損失和結構損壞。選擇一個信譽良好、用料上乘的承辦商,才是真正節省金錢和時間的治本之道。

專業天面防水工序大公開:確保工程質素的關鍵步驟

講到天面防水,很多人以為只是簡單塗上防水油,但一個專業可靠的天面防水工程,其實是一套嚴謹而且環環相扣的系統化工序。它就好像興建一座房子,地基打得不穩,上層建築再漂亮也是徒然。每一個步驟都有其特定的目的,省略任何一步,都可能影響整個防水系統的壽命與成效。接下來,我們將會詳細拆解兩種主流天面防水工序:「起底重造」與「表面處理」的標準步驟,讓你清楚了解專業與非專業的分別在哪裡。

「起底重造」的標準工序

這可說是最徹底的治本方案,適用於防水層已全面老化或天台結構問題較多的情況。整個工序的核心是移除所有舊有及失效的物料,在最原始及穩固的結構層上,重新建立一個完整、耐用的新防水系統。

步驟一:打拆清拆至穩固結構層

工程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基礎工作。師傅會將天台表面的所有飾面,例如地磚、隔熱磚、舊有的批盪層,甚至已失效的舊防水層,全部徹底打拆移除。目標是完全暴露出最原始、最堅實的混凝土結構層。這個步驟絕不能馬虎,因為任何鬆散的舊物料都會成為新防水層的弱點,影響附著力。

步驟二:徹底清潔及修補基層(如V形鑿開裂縫修補)

當結構層暴露後,需要進行深層的清潔與修復。首先會用高壓水槍或工業吸塵機清除所有沙石、灰塵。然後,師傅會仔細檢查結構層的狀況,如果發現有裂縫,會沿著裂縫以V形坑的方式鑿開,再用專用的高強度、具彈性的維修砂漿填補。V形設計能讓修補物料與原有結構有更大的接觸面,結合得更穩固,有效防止裂縫再次出現。

步驟三:塗刷高滲透性底油(Primer)

基層處理好並且完全乾爽後,便會塗刷一層高滲透性的天面防水底油(Primer)。底油的作用並非直接防水,而是作為新舊物料之間的橋樑。它能滲透到混凝土的微細孔隙中,封閉底材,同時大幅增強後續核心防水物料與結構層之間的附著力,確保防水層不會輕易剝離。

步驟四:處理弱點補強(牆角、喉管位鋪設防水網布)

天台的牆角、去水口邊緣、以及喉管穿過地台的位置,是結構應力最集中、最容易因熱脹冷縮而產生裂縫的地方,我們稱之為「防水弱點」。在塗刷核心防水層之前,師傅會在這些位置額外鋪設一層高韌性的纖維防水網布,再塗上防水物料,作用就像為這些弱點「打上石膏」,大幅增強其抗拉扯及抗裂能力。

步驟五:分層交叉塗刷核心防水物料

這是整個天面防水工程的核心。師傅會選用合適的天面防水材料,例如高彈性的聚氨酯(PU),以「分層薄塗,交叉施工」的方式進行。意思是,會先橫向塗刷薄薄一層,待其乾透後,再縱向塗刷第二層。這樣做可以確保防水層厚度均勻,避免單次厚塗導致內外乾濕不一而龜裂的問題,同時交叉塗刷能形成網狀結構,防水效能更全面。

步驟六:進行不少於72小時的浸水測試

在核心防水層完全乾固後,必須進行嚴謹的浸水測試(Flood Test)。師傅會堵塞所有去水口,然後在整個天台範圍注水至一定深度,並維持浸泡狀態至少72小時(三天)。期間會密切觀察樓下單位的天花是否有任何滲漏跡象。這是驗收防水工程是否成功的黃金標準,確保所有工序都確實到位。

步驟七:鋪設保護層、隔熱層及飾面

浸水測試成功通過後,便可進入最後階段。師傅會在防水層之上,鋪設一層保護層(如砂漿),以防止後續工序或日常使用對防水層造成物理損傷。之後再根據需要鋪設隔熱層及最終的飾面(如天台磚),恢復天台的正常功能與外觀。

「表面處理」的標準工序

如果天台的基層結構依然良好,漏水問題只是源於表層老化或輕微破損,就可以考慮採用「表面處理」的方式。這種工序無需大型打鑿,對住戶的滋擾較少,工期也較短。

步驟一:使用高壓水槍徹底清潔天面

首先,會使用專業的高壓水槍,以強勁水力徹底沖洗天台表面。目的是清除所有積聚的塵埃、油污、青苔,以及舊有已粉化或剝落的塗層,務求得到一個乾淨、堅實的施工基面。

步驟二:確保基層完全乾爽(以濕度計量度)

清潔後,必須讓天台表面完全乾透。專業的團隊會使用電子濕度計進行量度,確保混凝土的含水率降至適合施工的水平。如果在潮濕的基面上施工,水氣會被困在防水層下方,日後受熱蒸發會形成氣泡,導致防水層起鼓甚至失效。

步驟三:針對性修補現有裂縫及破損處

仔細檢查天台表面,找出所有可見的裂縫、孔洞或破損位置。與「起底重造」一樣,會對較大的裂縫進行V形開鑿及修補,確保基層的完整性。

步驟四:塗刷專用底油以增強附著力

即使是表面處理,塗刷底油這一步同樣不可或缺。針對現有的飾面(如舊磚面或舊塗層),會選用附著力更強的專用底油,確保新的防水塗層能穩固地附著在舊有的物料上。

步驟五:分層塗刷高彈性面層防水物料

選用具備優良耐候性及高彈性的外露式天面防水油,同樣以分層、交叉的方式進行塗刷。由於這一層會直接暴露於陽光和雨水之下,物料的抗紫外線(Anti-UV)及彈性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它需要能夠抵禦日夜溫差的拉扯。

步驟六:重點處理所有收口及接縫位置

對於表面處理工程,所有邊緣的收口工作是成敗關鍵。包括女兒牆的牆腳、去水口邊緣、伸縮縫、以及與相鄰單位天台的接縫位置,都需要用防水膠或補強物料進行額外及細緻的密封處理,杜絕水份從邊緣滲入的可能。

延長防水層壽命:預防性日常保養指南

一個成功的天面防水工程,並非完工後就一勞永逸。它是一項長遠的投資,而精明的業主懂得如何透過簡單的日常保養,去延長這項投資的回報。就好像打理愛車一樣,定期的檢查與適當的愛護,能夠讓天面防水層保持在最佳狀態,大大減低日後需要再次維修的機會。

完工後須知:保護新造防水層

天面防水工序剛剛完成後,防水層需要一段時間固化,達至最穩定的狀態。這段初期時間的保護工作尤其重要,一些不經意的行為,都可能對新的防水層造成永久性的損害。

避免在防水層上放置尖銳或過重物品

無論選用哪種天面防水材料,尖銳物品都是其天敵。金屬傢俬的椅腳、燒烤叉、甚至維修冷氣時隨手放下的工具,都有機會刮損或刺穿防水層,形成肉眼難以察覺的滲漏點。同樣地,過重的物件,例如大型花盆或儲物櫃,會對防水層造成長期集中的壓力,有可能引致物料變形或損壞。

清潔天台時避免使用具腐蝕性的清潔劑

清潔天台時,選擇溫和的清潔方法非常重要。強酸、強鹼或含有溶劑的化學清潔劑,可能會與天面防水油或塗層產生化學反應,使其變質、硬化甚至溶解,削弱其防水效能。最安全的方法是使用清水及中性清潔劑,配合軟毛刷輕輕洗刷,然後徹底沖洗乾淨。

如需在天台加裝設施,必須先諮詢專業人士

有時候,業主可能需要在天台加裝冷氣機支架、太陽能板或天線等設施。這些安裝工序通常涉及鑽孔或固定組件,極有可能會破壞原有的防水層。在進行任何加裝工程前,務必先諮詢原來的防水工程承辦商或專業人士,尋求正確的處理方法,確保新安裝的設施腳座周邊都做好妥善的防水密封處理。

日常保養:業主年度檢查清單

除了初期的保護,定期的巡視與檢查是預防問題的關鍵。建議業主每年最少進行一次全面的天台「身體檢查」,尤其在雨季來臨前後,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定期清理去水口,確保排水暢通無阻

這是日常保養中最重要的一環。樹葉、沙石、垃圾等雜物很容易堵塞去水口,導致天台積水。長時間的積水會令防水層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加速老化。因此,應定期巡查並清理所有去水口及排水渠,確保每次下雨後,雨水都能迅速排走,保持天面乾爽。

檢查飾面(如地磚掃口)物料有否剝落

如果你的天台鋪有地磚,地磚之間的掃口物料是保護下方防水層的第一道防線。應仔細檢查掃口物料有否出現裂紋或剝落。一旦掃口破損,雨水便會滲入地磚底下,形成積水層,長期浸泡著真正的防水層,引致問題。發現掃口有損壞,應盡快修補。

觀察防水塗層表面有否出現新的微細裂紋或粉化

對於外露式的防水塗層,應留意其表面狀態。經過長年日曬雨淋,塗層表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微細的裂紋,或者用手觸摸時有白色粉末狀物質脫落,這就是「粉化」現象。這些都是防水物料開始老化的跡象,雖然未必即時構成滲漏,但卻是一個警號,提醒你可能需要安排一次專業檢查或準備進行維護了。

關於天面防水的常見問題 (FAQ)

解決天面防水問題時,總會遇到各種疑問。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問題,希望用最直接易明的方式,為你解答心中的疑惑,讓你對整個天面防水工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DIY天面防水工程可行嗎?

DIY的局限與使用市售防水物料的潛在風險

自己動手處理天面防水,這個想法聽起來很吸引,因為似乎可以節省一筆費用。不過,在決定自己動手之前,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想清楚。首先,最大的挑戰是準確判斷漏水的根本原因。滲漏可能源於表面微細裂縫,也可能來自結構深層問題,或者由女兒牆橫向滲入。如果判斷錯誤,即使使用了最好的市售天面防水油,也只是徒勞無功。

另外,市面上的DIY天面防水材料,其配方通常是為應付小範圍修補而設。對於需要長期抵禦日曬雨淋的大面積天台,這些材料的耐候性、彈性及整體耐用度,可能無法與專業級別的物料相比。更重要的是,專業的天面防水工序非常講究細節,例如基層的徹底清潔、剷除鬆脫物、修補裂縫、塗刷底油、處理去水口及牆角等弱點位置,這些步驟缺一不可。自行施工時,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可能導致防水層在短時間內再次失效。

何時應立即尋求專業防水公司協助

在某些情況下,嘗試DIY不僅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令情況惡化。如果你遇到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就是時候尋求專業協助了。第一,漏水範圍很大,或者在天台多處都發現滲漏跡象。第二,天台表面出現明顯的結構性裂縫,甚至有石屎剝落或鋼筋外露的情況,這代表問題已深入結構層。第三,你之前已經嘗試過DIY修補,但問題很快又再出現。這通常意味著漏水的根源比想像中複雜。最後,當你需要一個有保障、效果持久的解決方案時,只有專業的天面防水工程,連同清晰的保用條款,才能真正讓你安心。

天面防水工程保用期一般有多長?

行業標準的保用年期參考

天面防水工程的保用期長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它主要取決於幾個因素。工程的類型是決定性因素,「起底重造」這種徹底的方案,因為是從結構層開始重新構建整個防水系統,所以保用期通常較長,例如五年或以上。相反,「面層維護」只是在現有飾面上加做一層防水塗層,因為無法處理底層的潛在問題,保用期自然會較短,可能只有一至三年。

此外,所選用的天面防水材料等級,也直接影響保用承諾。高性能的物料如聚脲(Polyurea)或優質的聚氨酯(PU)防水膜,其保用年期自然會比傳統的防水油更長。一般而言,市場上正規公司的保用期普遍介乎三至十年之間,你需要根據工程方案的具體內容來作評估。

如何識別不可靠的承諾(如警惕「復活公司」)

在選擇承辦商時,要特別留意那些提出超長保用期的承諾,例如動輒聲稱保用十五年、二十年。這些承諾有時只是銷售技倆,特別要警惕一種稱為「復活公司」的操作模式。這些公司可能以超長保用作招徠,但在工程完成一兩年後便結業,然後再用一個新名字重新註冊經營。這樣一來,所有舊公司的保用承諾都會隨之失效,業主亦追討無門。

要保障自己,你應該選擇信譽良好、經營歷史較長的公司。在簽訂合約前,仔細查閱合約上的公司全名及商業登記號碼,並要求清晰列明保用條款,包括保用範圍、生效日期及免責事項。一份內容含糊或過於簡單的報價單與合約,本身就是一個警號。

天氣如何影響天面防水工序?

潮濕及雨天對不同防水物料的施工影響

天氣是影響天面防水工序成功與否的關鍵外部因素,絕對不能忽視。下雨天無法施工是基本常識,因為雨水會沖走或稀釋未固化的防水物料,導致防水層無法正常形成。即使沒有下雨,潮濕的天氣,特別是高濕度環境,同樣會帶來問題。

潮濕的空氣會大幅減慢防水塗層中水份或溶劑的揮發速度,令固化時間變得非常長。如果師傅在第一層塗料未完全乾透時就心急塗上第二層,就會將水氣密封在兩層塗料之間,日後太陽照射升溫時,這些水氣會蒸發成壓力,導致防水層出現「起泡」或「起袋」現象,最終完全失效。不論是油性或水性的天面防水材料,潮濕都會對其成膜質素構成負面影響。

為何確保基層乾爽是工程成功的先決條件

確保施工的基層(即天台的石屎地台)完全乾爽,是整個天面防水工程的基礎。這一步的重要性有兩個層面。第一,關乎附著力。防水系統的第一步是塗刷底油(Primer),它的作用是滲透到石屎的微細孔隙中,作為防水層與基層之間的橋樑。如果基層是濕的,水份就會佔據這些孔隙,阻礙底油滲透,導致防水層與基層無法牢固結合,日後很容易整片剝落。

第二,是為了避免內部水氣壓力。即使防水塗層在潮濕的基層上勉強黏住了,但當天氣轉晴,太陽照射使天台溫度升高時,困在石屎內部的濕氣就會受熱蒸發。這些水蒸氣會向上產生一股強大的壓力,直接將防水層頂起,形成一個個水泡。這些水泡一旦破裂,防水功能便宣告失效。因此,專業團隊必定會使用濕度計等儀器,確認基層的含水量達到施工標準後,才會開始進行後續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