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工程定義】裝修點先算合法?一文看清規例、5大申報步驟及避雷指南

打算為家居或商鋪進行裝修,以為更換窗戶、拆除間牆、安裝冷氣機支架等只是「小工程」,隨便找師傅處理便可?事實上,許多看似簡單的裝修項目,都可能已觸及屋宇署「小型工程監管制度」的法定範疇。若未有按規定程序委任合資格人士及呈報,隨時會由合法裝修演變成違例建築,不但要負上法律責任,更可能影響樓宇結構安全及日後的物業買賣。究竟裝修工程如何才算合法?本文將為您詳細拆解小型工程的定義、三級規例、清晰的五大申報步驟及尋找合資格承建商的實用指南,助您輕鬆避開裝修陷阱,確保工程順利又安心。

什麼是「小型工程」?與一般裝修有何分別?

當我們計劃裝修或維修家居時,常常會聽到「小型工程」這個詞,那麼到底小型工程定義是什麼?其實,它並非泛指所有小規模的裝修,而是在法律上有清晰界定的一類建築工程。簡單來說,政府設立了一套名為「小型工程監管制度」的簡化程序,專門處理那些性質比較簡單、規模較小和安全風險較低的工程。這與一般裝修的最大分別在於,符合定義的小型工程,可以循一套法定的簡化途徑進行,無需像大型工程那樣,在施工前必須先獲得屋宇署的正式批准和同意。

「小型工程監管制度」核心:簡化程序,保障安全

這個制度的核心目標有兩個,而且相輔相成。第一是「簡化程序」。在以往,即使是一些簡單的工程,例如更換窗戶或安裝冷氣機支架,理論上也可能需要經過繁複的入則申請程序,費時失事。新制度的出現,就是為了讓這些工程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合法進行。第二個目標,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保障安全」。制度並非讓工程可以隨意進行,而是要求工程必須由合資格的「訂明註冊承建商」或「訂明建築專業人士」負責。這樣既簡化了政府的審批流程,也確保了工程質素和樓宇安全,由專業人士把關。

法律基礎:認識《建築物條例》與「自我規管」模式

「小型工程監管制度」是香港主要建築法例《建築物條例》的一部分,並透過《建築物(小型工程)規例》這份附屬法例來具體執行。它引入了一種「自我規管」的模式。這代表政府將部分監督和核證的責任,下放給業界的專業人士及註冊承建商。他們需要根據小型工程規例的標準,為自己負責的工程之設計及施工質素作出保證,並且在工程展開前及完工後,向屋宇署呈報相關文件作記錄。屋宇署則會對已呈報的工程進行抽樣審查,確保整個制度運作良好。這個模式改變了以往由政府逐一審批的做法,轉為由專業人士在前線自我監管,政府則在後方進行監察。

小型工程規例:三級制風險與七大類型詳解

要掌握小型工程定義,關鍵在於理解其監管制度的核心——一套清晰的分類系統。政府為了平衡公眾安全與市民便利,制定了《小型工程規例》,將所有納入規管的工程項目,按照風險高低和工程性質,劃分成不同級別與類型。這套分類法直接決定了工程需要遵從的法定程序、須委任的專業人士資格,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了解這個框架,是確保裝修工程合法合規的第一步。

按風險劃分:第I、II、III級小型工程

《小型工程規例》最核心的分類標準,是根據工程的規模、複雜程度及潛在風險,將所有項目劃分為三個級別。不同級別的監管要求有顯著差異。

第I級工程屬於風險及複雜性最高的類別。這些工程通常涉及樓宇結構或對公眾安全有較大影響。例如,在室內加建一條連接兩層的樓梯、豎設或改動大型招牌,或者拆除違例的樓板結構。由於技術要求嚴格,這類工程必須同時委任「訂明建築專業人士」負責設計與監督,以及「訂明註冊承建商」負責施工。

第II級工程的風險及複雜性屬中等水平。這類工程雖然不及第I級複雜,但仍需專業技術以確保安全。常見例子包括修葺樓宇外牆、更換窗戶或防護欄障,以及安裝大型水箱等。根據規例,進行第II級工程,只需委任一名「訂明註冊承建商」便可,由其負責設計及施工。

第III級工程是風險最低、規模最小的類別,亦是家居裝修中最常見的項目。例如安裝冷氣機支架、晾衣架、小型簷篷或修理室內排水管等。雖然風險較低,但工程仍須由「訂明註冊承建商」進行,以確保符合安全標準。其申報程序是三個級別中最簡便的,通常無需在開工前呈報。

按性質劃分:A至G七大工程類型

除了按風險分級,規例亦根據工程的實際性質,將過百項小型工程歸納為七個主要類型(A至G類),以便業界分工及方便市民尋找合適的承建商。

這七大類型分別是:
* A類型: 改動及加建工程
* B類型: 修葺工程
* C類型: 關乎招牌的工程
* D類型: 排水工程
* E類型: 關乎適意設施的工程(例如冷氣機支架、簷篷)
* F類型: 飾面工程
* G類型: 拆卸工程

每一項小型工程都有一個獨特的項目編號,例如「項目1.1」或「項目3.25」。編號的第一個數字代表其所屬的風險級別(第I、II或III級),而工程的描述則會對應上述其中一個性質類型。透過「級別」與「類型」這兩個維度的結合,構成了一個完整而清晰的分類系統,讓業主和承建商都能準確地識別任何一項工程的法定要求。

合法合規:小型工程申報程序五步曲

了解清楚小型工程定義之後,下一步就是掌握實際操作的流程。整套小型工程規例的核心精神是「程序簡化,安全第一」,只要跟足以下五個步驟,就能確保您的裝修工程合法合規,日後也能免卻不必要的麻煩。大家可以將這個流程想像成一個清晰的清單,逐項完成便可。

第一步:準確認定工程級別與類型

所有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準確判斷您的工程屬於哪個級別(第I、II或III級)和哪個類型(A至G類)。這個步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您之後需要委任哪種專業人士,以及需要呈報哪些文件。您可以根據我們上一部分對三級七類的解說,或者直接查閱屋宇署的官方文件,為您的工程「對號入座」。正確的分類,是整個申報程序的基礎。

第二步:委任合資格的專業人士及/或承建商

確定了工程級別後,您就知道需要聘請哪類幫手。根據小型工程規例,不同級別的工程有不同的委任要求:
* 第I級工程:風險和複雜性最高,必須同時委任「訂明建築專業人士」(Prescribed Building Professional, PBP)負責設計和監督,以及「訂明註冊承建商」(Prescribed Registered Contractor, PRC)負責施工。
* 第II級及第III級工程:複雜性較低,只需要委任「訂明註冊承建商」(PRC)即可,由他們同時負責設計和施工。

這裡要特別留意,所謂「合資格」,是指在政府相關名冊上正式註冊的專業人士和承建商,並非任何一間裝修公司都可以。

第三步:開工前法定呈報(第I及II級適用)

對於風險較高的第I級和第II級小型工程,法律規定必須在工程展開前,向屋宇署呈報。這個步驟是由您所委任的專業人士或承建商負責處理的。他們必須在開工前最少7天,向建築事務監督呈交指定的展開工程通知書、工程圖則及現況照片等文件。這個程序等於是正式向政府備案,告知將會進行相關工程。而第III級工程由於風險極低,所以豁免了開工前呈報的要求。

第四步:進行安全施工與監督

文件呈報妥當後,工程便可以正式動工。在這個階段,訂明註冊承建商有法定責任,必須按照已呈報的圖則和相關安全標準來施工。如果工程屬於第I級,那麼訂明建築專業人士亦需要履行監督責任,確保工程的質量和安全符合法例要求。整個施工過程的安全與合規,是整個監管制度非常重視的一環。

第五步:完工後法定呈報(所有級別適用)

最後一步,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步,就是完工呈報。請注意,這個步驟適用於所有級別的小型工程,包括最簡單的第III級工程。在工程完成後的14天內,獲委任的專業人士或承建商必須向屋宇署呈交完工證明書及完工照片。這份文件代表著工程已經按照簡化程序妥善完成,並為您的物業留下一個正式的合法紀錄。完成這一步,整個小型工程的法定程序才算圓滿結束。

如何尋找及委任合資格承建商?PBP與PRC角色解讀

了解申報程序之後,下一步就是物色合適的專業人士執行工程。根據小型工程規例,委任合資格的專才不單是法例要求,更是保障工程安全和質素的關鍵。整個制度的核心,在於由合資格的「訂明建築專業人士」和「訂明註冊承建商」來把關。現在我們就來清晰解讀他們的角色。

關鍵角色解讀:誰是「訂明建築專業人士」與「訂明註冊承建商」?

要理解整個小型工程定義的運作,就必須認識兩個關鍵角色:PBP和PRC。他們就像一場手術中的主診醫生和外科醫生,各司其職,確保工程順利完成。

「訂明建築專業人士」(Prescribed Building Professional, PBP)
您可以將PBP理解為工程的「總設計師」或「監工」。他們是法例認可的建築專業人士,例如認可人士(AP)或註冊結構工程師(RSE)。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為風險最高的第I級小型工程,提供專業的設計、規劃和監督,並向屋宇署呈報相關文件。他們確保工程方案從根本上符合安全標準和建築物條例。

「訂明註冊承建商」(Prescribed Registered Contractor, PRC)
PRC就是負責落手落腳施工的「承建團隊」。他們是屋宇署註冊名冊上的承建商,包括註冊一般建築承建商,以及專為小型工程而設的註冊小型工程承建商(RMWC)。他們負責按照圖則和規定,安全地進行所有級別(第I、II及III級)的工程。對於風險較低的第II及III級工程,PRC更可以同時兼顧設計和施工的角色。

善用官方資源:查閱註冊名冊

要確認您聘請的專業人士或承建商是否合資格,最直接和可靠的方法,就是查閱屋宇署備存的官方名冊。這份名冊是公開的,您可以在屋宇署的網站上輕易找到。

您只需要進入網站的查閱名冊頁面,就可以透過輸入公司名稱、個人姓名或註冊編號,來核實其資格和註冊狀況。名冊上還會列明該承建商獲准進行的工程級別和類型,資料非常清晰。在決定委任前,花幾分鐘時間查冊,是一個保障自己的重要步驟。

快速判斷:1分鐘了解您需要哪種專業協助

究竟您的工程需要哪種專業協助?其實判斷方法很簡單,完全取決於您之前為工程判定的級別。

  • 如果您的工程屬於第I級(例如拆除主力牆、加建樓梯):
    您需要同時委任「訂明建築專業人士」(PBP)負責設計和監督,「訂明註冊承建商」(PRC)負責施工。兩者缺一不可。

  • 如果您的工程屬於第II級或第III級(例如更換外牆批盪、安裝冷氣機支架):
    您只需要委任一名合資格的「訂明註冊承建商」(PRC)。他們便可以負責整個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家居裝修必看:常見項目對應小型工程級別清單

理解了抽象的小型工程定義與小型工程規例後,現在我們來看看實際應用。日常的家居裝修項目五花八門,究竟哪些項目需要循規蹈矩地申報?以下我們整理了一份清單,將常見工程與其所屬級別配對,讓您一目了然。

外牆、窗戶及簷篷相關

樓宇外部的工程直接影響公眾安全,所以規管相對清晰。

  • 安裝冷氣機或晾衣架的支架:這是最常見的家居工程之一,屬於風險最低的第III級小型工程(項目3.25及3.27)。重點是支架須固定於外牆,而且每個單位安裝的數量及尺寸均有規定。
  • 修葺或更換窗戶:如果工程不涉及改動窗戶的開口大小,例如更換老化窗戶,這屬於第II級小型工程(項目2.36)。這項工程需要由訂明註冊承建商負責。
  • 豎設小型簷篷:在窗戶或門口上方加建一個小簷篷擋雨,只要伸出部分不超過750毫米,也屬於第III級小型工程(項目3.37)。

室內空間改動及修葺

室內裝修的自由度較大,但涉及結構或佈局的改動就需要特別留意。

  • 鋪設實心樓面地台:如果只是重鋪地磚或木地板,一般不屬於小型工程。但如果涉及拆除並重鋪整個混凝土樓面地台層(批盪及找平層),則屬於第II級小型工程(項目2.8)。
  • 豎設非承重磚牆:在室內加建非結構性的磚砌間隔牆,如果牆身高度不超逾3米,長度不超逾4米,就屬於第III級小型工程(項目3.1)。
  • 豎設連接兩層的室內樓梯:這是一項相對複雜的工程。如果在樓板開鑿一個不超逾1平方米的開口,用來建造一條連接上下兩層的樓梯,這便屬於風險最高的第I級小型工程(項目1.3)。這項工程必須委任訂明建築專業人士及訂明註冊承建商。

天台、平台及公用地方

涉及天台、平台或公用地方的工程,除了要符合小型工程規例外,還可能需要得到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的批准。

  • 重鋪天台防水層:為天台進行防水工程,如果只涉及重鋪防水膜或相關面層,屬於第II級小型工程(項目2.39)。
  • 在天台或平台豎設圍欄或欄杆:加建或更換天台的圍欄,如果高度不超過1.2米,會被界定為第II級小型工程(項目2.16)。
  • 修葺公用部分的批盪或外牆鋪砌物:大廈走廊、樓梯等公用地方的飾面維修,如果修葺面積超過1平方米但又並非大規模維修,通常屬於第II級小型工程(項目2.4)。

業主必知:違反小型工程規例的法律責任與潛在陷阱

身為「安排工程人士」(業主)的法律責任

在法律層面,業主通常就是「安排工程人士」。這個角色意味著你需要承擔特定的法律責任。根據《建築物條例》下的小型工程規例,你最核心的責任,就是在工程開始前,委任合資格的「訂明建築專業人士」(PBP)或「訂明註冊承建商」(PRC)去進行工程。

這項責任是不能轉移的。即使你將工程完全交託給裝修公司,你作為業主,依然有責任去確保你所聘用的人是名冊上的合資格人士。如果沒有履行這個責任,單是「沒有委任合資格人士」這一項,就可能面臨檢控,最高可處第6級罰款(目前為港幣$100,000)。所以,在開工前花時間查證對方資格,是保障自己的重要一步。

現實中的挑戰與「避雷」策略

清楚法律責任是一回事,但在現實中,業主總會遇到各種挑戰。有些承建商為了盡快開工或減低成本,可能會說「小工程不用申報」,或者含糊其詞。如果業主對小型工程定義不夠清晰,就很容易墮入陷阱。這些未經呈報的工程,本質上就是僭建物,後果可以十分長遠。日後賣樓時可能影響樓價,銀行亦可能因此拒絕按揭申請,萬一發生意外,例如冷氣機架或窗戶墜下,業主更可能要承擔嚴重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要有效「避雷」,保障自己,你可以採取以下幾個非常實際的策略:
* 主動查冊,親自核實:不要單靠承建商的口頭承諾或卡片上的介紹。你應該親自到屋宇署的網站,查閱「訂明註冊承建商名冊」,確認你打算聘用的公司或師傅是否榜上有名,以及其註冊的級別和類型是否符合你的工程需要。
* 簽訂清晰合約:合約是保障雙方的最好工具。合約內容應清楚列明,工程會按照「小型工程監管制度」進行,並指明工程的級別與類型。同時,合約應訂明由承建商負責處理所有法定呈報程序,包括開工前的通知書與完工後的證明書。
* 完工後索取證明文件:所有級別的小型工程在完工後,承建商都必須向屋宇署呈交完工證明文件。你可以要求承建商提供已呈交文件的副本,特別是已蓋上屋宇署印章的表格(例如表格MW05),這是工程已合法完成的最有力證據。

小型工程定義與規例常見問題 (FAQ)

Q1: 如果我的工程屬小型工程,但不依足程序呈報,會有什麼後果?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簡單來說,任何符合小型工程定義的工程,如果不按照小型工程規例的程序呈報,在法律上就會被視為「違例建築工程」。

後果可以相當嚴重。首先,屋宇署有權發出法定命令,要求業主在指定時間內清拆或修復該項工程,回復原狀。如果業主未有遵從命令,屋宇署可以指示其委聘的承建商代為清拆,然後再向業主追討所有相關費用,並加上監督費。

而且,不遵從命令本身就是刑事罪行,一經定罪,可被判處罰款甚至監禁。另外,進行未經呈報的小型工程,也可能直接被檢控,最高可處第六級罰款(現時為十萬港元)及監禁。所以,為了保障自己,依足程序呈報是必須的。

Q2: 聘請了註冊承建商,業主是否就再無責任?

聘請合資格的註冊承建商是正確的第一步,但這不代表業主的所有責任就此完結。《建築物條例》清楚列明,安排工程的人(通常是業主)有其特定的法律責任。

業主最核心的責任,就是必須根據工程的級別,委任對應的「訂明建築專業人士」或「訂明註冊承建商」。如果明知故犯,沒有委任合資格人士就展開工程,業主本人就可能觸犯法例。

所以,業主的角色是確保委任了正確的專業團隊。而承建商的責任,則在於安全地施工,並且準時向屋宇署呈交所需文件。雙方各司其職,才能確保整項工程合法合規。

Q3: 「指定豁免工程」與「小型工程」有何不同?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小型工程」是需要規管的建築工程,只是它採用了一套簡化的法定程序。整個小型工程監管制度涵蓋了187個項目,這些工程必須由訂明註冊承建商進行,並且需要根據級別呈報文件。

而「指定豁免工程」則是指規模和風險都極低的工程,例如更換同款式的潔具或修補室內牆壁飾面。這類工程完全獲豁免,無需跟隨《建築物條例》的任何批准或呈報程序,也不必聘用註冊承建商。

簡單來說,一個是「簡化規管」,另一個是「完全豁免」。了解清楚自己的工程屬於哪一類,是展開工程前的關鍵。

Q4: 我如何查閱一項工程是否已合法呈報?

如果你想查核某個單位的小型工程記錄,例如在買賣物業前做查冊,有兩個主要途徑。

最方便的方法是透過屋宇署的網上系統「百樓圖網」(BRAVO)。你可以輸入物業地址,查閱和訂購相關的建築紀錄及文件,當中就包括已呈報的小型工程文件(例如MW01、MW03、MW05表格)。

另一個方法是親身前往位於旺角始創中心的屋宇署「樓宇資訊中心」,申請查閱相關樓宇的圖則和文件。職員會協助你找出所需的紀錄。透過這兩種方法,你就可以清楚知道該項工程是否已按法定程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