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層樓揸手,就不能申請綜援?」這可能是許多面臨財政困難的業主心中最大的疑問。當收入中斷,即使擁有自住物業,日常開支、管理費、差餉等重擔依然令人喘不過氣。事實上,擁有自住物業並非申請綜援的絕對障礙,關鍵在於申請家庭是否符合特定的豁免資格。本文將為您一文釐清三大豁免條件,深入剖析物業、現金及保險等資產審查的計算方法(附最新限額),並提供詳盡的申請步驟教學,助您全面評估自身資格,解決燃眉之急。
解構核心問題:有自住物業,到底能否申請綜援?
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疑問,就是有自住物業可否申請綜援?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因為物業是不少香港家庭最重要的資產。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可以的,但並非人人適用,因為背後有一套審批準則。這篇文章會為你逐一拆解,讓你清楚了解有物業拎綜援的各種情況。
答案撮要:可以,但關鍵在於三大審批因素
簡單來說,擁有自住物業不代表會被即時拒絕申請。社會福利署在審批自住物業綜援申請時,不會一刀切處理,而是會仔細評估申請家庭的具體狀況。能否成功申請,並且保留你的自住物業,主要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反映了政策希望在提供安全網的同時,也能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
左右豁免資格的三大決定性因素
要判斷你的自住物業是否可以獲得豁免,不被計算在資產審查之內,主要有三個決定性的考量點。這三點都和你的家庭成員組成有直接關係。讓我們深入看看這三大因素是什麼。
家庭成員組合:是否有長者、殘疾或健康欠佳成員
第一個關鍵點,是看看申請的家庭單位裡面,有沒有年滿65歲的長者、經醫生證明的殘疾人士,或者健康狀況欠佳的成員。因為政策會優先考慮這些成員的居住需要,所以如果家庭中有這類成員,自住物業通常能獲得較寬鬆的處理。
子女狀況:單親家庭中最年幼子女的年齡
第二個因素是針對單親家庭。如果你是單親家長,那你最年幼的子女年齡就是一個重要指標。社會福利署會特別考慮單親家庭照顧年幼子女的困難,所以子女的年齡會直接影響自住物業豁免的審批結果和寬限期。
健全成人狀況:家庭成員是否均為50歲以下的健全成人
第三個因素,就是家庭成員是否全部都是50歲以下的健全成人。如果一個家庭裡面,沒有長者、殘疾成員或年幼子女,成員全都是身體健全的成年人,那審批的標準就會有所不同。這種情況下,自住物業的處理方式會設有特定的時限。
自住物業豁免條件大解構:3種情況決定您能否保留物業拎綜援
許多人對「有自住物業可否申請綜援」這個問題感到困惑。實際上,答案並非簡單的可以或不可以,關鍵在於您家庭的具體情況。社會福利署將申請家庭分為三大類別,每種類別對自住物業的處理方式都不同。接下來,我們將逐一拆解這三種情況,助您清晰了解自己是否符合豁免資格。
情況一:家有長者或殘疾成員 — 物業價值可獲「完全豁免」
豁免條件詳解
這是最直接的豁免情況。如果您的家庭成員中,有最少一位是長者、殘疾人士或經醫生證明為健康欠佳的成員,那麼您們所居住的自住物業,其價值是可以獲得完全豁免的。換句話說,在計算家庭總資產時,社會福利署並不會將這個自住物業的價值計算在內。這項規定確保了有特殊照顧需要的家庭,不會因為擁有一個安身之所而失去申請基本生活保障的資格。
政策背後的人本考量
這項豁免政策的初衷,是希望讓這些行動不便或身體狀況較差的家庭成員,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繼續安穩生活。強迫他們出售唯一的居所,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更可能切斷他們與鄰里、社區支援網絡的聯繫。所以,這項「完全豁免」的安排,體現了政策對維持弱勢社群居住穩定性的人本關懷。
情況二:單親家庭(子女未滿15歲)— 可享「酌情延長寬限期」
酌情處理的雙重條件
對於需要獨力撫養子女的單親家庭,綜援政策也設有特別的酌情處理空間。如果一個單親家庭想申請自住物業綜援,並希望豁免計算物業價值,通常需要符合兩項主要條件:第一,家庭中最年幼的子女未滿15歲。第二,家庭的總資產(包括自住物業的淨值)經評估後,不足以應付整個家庭按綜援標準計算的十年生活開支。
社會福利署署長的酌情權
符合上述條件的單親家庭,社會福利署署長可行使酌情權,延長豁免計算自住物業價值的寬限期,直至最年幼的子女年滿15歲為止。這代表在子女長大成人前,家庭可以暫時毋須為居所問題而煩惱。當最年幼的子女滿15歲後,該自住物業的價值才會被重新納入資產審查中。
對單親家庭的保障意義
這項酌情安排對單親家庭的保障意義重大。它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避免了因家庭經濟突變而被迫搬遷、轉校,對他們的學習和心理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政策承認單親家長在撫養子女時面對的獨特困難,給予了他們寶貴的緩衝時間和空間。
情況三:健全成人家庭 — 適用「12個月寬限期」
寬限期定義與目的
如果申請綜援的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是50歲以下的健全成人,那麼處理方式就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自住物業會獲得一個為期12個月的「寬限期」。在這首年領取綜援的期間,自住物業的價值會暫時獲得豁免,不會被計入資產總額。這個寬限期的目的,是為因失業等原因而陷入短暫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一個緩衝,讓他們有時間積極尋找工作,改善經濟狀況。
寬限期結束後的處理方式
當12個月的寬限期結束後,如果家庭仍需要領取綜援,社會福利署便會將該自住物業的淨值正式計入家庭的總資產內。屆時,如果總資產超出了綜援的指定限額,該家庭便不再符合領取綜援的資格。這意味著,健全成人家庭需要利用這一年時間為未來作好打算,否則可能需要考慮出售物業以維持生計。
綜援資產審查天書:自住物業、現金、保險如何計算?(附最新限額)
解答有自住物業可否申請綜援這個問題時,除了要看家庭成員的狀況,物業本身的價值計算也是關鍵一環。社會福利署(社署)並非單純看物業的市場成交價,而是會進行一套詳細的資產評估。以下會為您拆解整個資產審查的計算方式,讓您對有物業拎綜援的資格有更清晰的了解。
自住物業價值如何評估?
在綜援審查中,物業的價值並不是指它的買入價或市價,而是「物業淨值」。簡單來說,這是社署評估您真正擁有的物業資產部分。這個計算方式對申請人較為公平,因為它考慮到您可能仍然背負著按揭貸款。
物業淨值的計算方法
計算物業淨值的方程式十分直接:
物業的評估市值 — 尚未清還的按揭貸款額 = 物業淨值
這裡的「評估市值」,社署一般會參考差餉物業估價署的估價,或者其他獲認可的估價報告。舉個例子,如果您的自住物業市值為300萬港元,而按揭貸款還剩下50萬港元,那麼社署在計算您的資產時,會計入的物業淨值就是250萬港元(300萬 – 50萬)。
聯名物業的處理方式
如果物業是和家人聯名持有,又怎樣計算呢?處理方式是按業權份額計算。例如,您與配偶共同持有一個物業,每人各佔50%業權。假設該物業的淨值為250萬港元,那麼在計算您的家庭資產時,只會計算屬於您們家庭單位的部分。如果申請單位只包括您自己,就會計算您名下50%的業權,即125萬港元。
避開資產申報陷阱:社工提醒3大注意事項
進行資產申報時,有些項目很容易被忽略或誤解,結果可能影響申請資格。綜合前線社工的經驗,以下三點是申請人必須留意的。
申請前提取的存款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有些人可能以為在申請綜援前,將銀行的大額存款提取出來,就不會被計算在資產內。事實上,社署有權要求申請人提供過往一段時間(例如6至12個月)的銀行月結單。如果發現有不尋常的大額提款,而申請人未能提供合理解釋及證明(例如用於償還債務、支付醫療開支),社署職員仍然會將該筆款項視為申請人的資產。
香港境外的物業(如內地物業)
綜援的資產審查是包括申請人在香港、澳門、內地及海外所擁有的全部資產。所以,即使您在內地或其他地方擁有物業(即使是祖屋或與親人聯名持有),都必須如實申報。社署會將這些境外物業的價值,按比例計算入您的資產總額內。
保險的現金價值
很多人會忘記申報具有儲蓄或投資成分的人壽保險。這類保單通常存有「現金價值」(Cash Value)或「退保價值」(Surrender Value)。這筆錢等同您隨時可以從保險公司取回的金額,所以會被視為可變現的資產。申請前,您可以聯絡您的保險顧問或保險公司,查詢保單的最新現金價值,並在申請時一併申報。
最新綜援資產限額一覽表
要成功申請綜援,整個家庭的總資產(包括現金、股票、物業淨值及保險現金價值等)不能超過指定限額。這個限額會根據家庭人數和成員狀況而有所不同。
不同家庭組合的資產限額
單身人士個案
* 健全成人/兒童: $36,500
* 長者、殘疾或經醫生證明為健康欠佳人士: $54,000
家庭個案 (成員中有健全成人/兒童)
* 1 名成員: $24,000
* 2 名成員: $48,000
* 3 名成員: $72,000
* 4 名或以上成員: $96,000
(註:家庭中每名年老、殘疾或健康欠佳成員可獲較高的資產限額)
家庭個案 (成員中沒有健全成人/兒童)
* 1 名成員: $54,000
* 2 名成員: $81,000
* 3 名成員: $108,000
* 4 名成員: $135,000
* 5 名成員: $162,000
* 6 名或以上成員: $189,000
(最新限額以社會福利署公佈為準)
計算範例說明
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資產限額的計算方法,這樣會更容易理解。
個案背景:
一個四人家庭申請綜援,成員包括:
* 申請人(健全成人)
* 配偶(健全成人)
* 兒子(健全兒童)
* 母親(68歲長者)
資產限額計算:
1. 首先計算家庭中「健全成人/兒童」的資產限額。這個家庭有3名健全成員(申請人、配偶、兒子),根據上表,限額是 $72,000。
2. 然後計算家庭中「長者」的資產限額。母親是長者,其個人資產限額是 $54,000。
3. 將兩者相加,得出整個家庭的總資產限額:$72,000 + $54,000 = $126,000。
所以,這個四人家庭的總資產(包括現金、物業淨值等)必須低於126,000港元,才符合申請綜援的資產要求。
【申請實戰篇】一文看清申請步驟與文件清單
清楚了解過有自住物業可否申請綜援的各種豁免條件後,如果你評估過自身情況並決定提出申請,這篇實戰教學就正好能幫到你。申請綜援的過程雖然涉及不少文件,但只要跟著步驟,準備充足,整個流程其實相當清晰。
[行動清單] 申請步驟與必備文件 Checklist
申請四步曲
整個申請過程,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步驟,一步一步跟著做就可以。
第一步:提出申請
你可以選擇最方便自己的方式提出申請。你可以親身前往就近的社會保障辦事處,或者先打電話查詢。如果行動不便,社會福利署(社署)職員也可以安排家訪。另外,經由政府部門或其他非政府機構轉介申請也是一個常見的途徑。
第二步:安排會面與家訪
遞交申請後,社署職員會跟你預約時間會面。會面的目的是要核實你的資料,並且深入了解你和你家庭的實際情況。在大部分情況下,職員還會進行家訪,以了解你的居住環境。
第三步:資料審核
在會面和家訪後,社署會進入審核階段。他們會根據你提供的所有資料和文件,仔細評估你的家庭是否符合資格。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向其他政府部門、銀行或你的前僱主等機構核實資料。
第四步:領取結果通知書
完成所有審核程序後,不論申請成功與否,你都會收到一份書面通知。如果申請獲批,通知書上會清楚列明援助金的金額、計算方法和發放日期等重要資訊。
必備文件清單
準備充足的文件是令申請過程更順暢的關鍵。雖然社署職員會在你申請時提供一份詳細清單,但預先準備好以下文件,絕對可以節省不少時間。特別是關於自住物業綜援的證明,更加要準備齊全。
- 身份及關係證明文件:
- 申請人及所有家庭成員的香港身份證。
- 子女的出世紙,以證明關係。
-
結婚證書或離婚文件等。
-
資產證明文件 (非常重要):
- 申請人及所有家庭成員,在過去12個月內所有銀行戶口的月結單和存摺紀錄 (包括已取消的戶口)。
- 自住物業的樓契、差餉及地租通知書、按揭還款單等,用作證明自住用途和計算物業淨值。這是處理有物業拎綜援申請的核心文件。
- 所有保險計劃的保單文件,清楚顯示現金價值。
- 股票、基金等投資的結單。
-
車輛登記文件 (如有)。
-
入息證明文件:
- 工作入息證明,例如糧單、僱主證明信或稅單。
- 收取贍養費的證明。
-
退休金或強積金的結算文件。
-
開支證明文件:
- 住屋開支證明,例如租約、租單。
- 子女的學生手冊副本、學費單及校車費單等。
-
家庭成員的醫療開支單據 (如有長期病患)。
-
其他相關文件:
- 醫生簽發的健康狀況證明文件 (適用於健康欠佳或殘疾的家庭成員)。
- 申請人及家庭成員的旅遊證件,包括護照、回鄉證等,以核對出入境紀錄。
關於「有自住物業可否申請綜援」的常見問題 (FAQ)
12個月寬限期後,是否必須立即賣樓?
很多人對於「有自住物業可否申請綜援」這個問題的理解,都卡在12個月寬限期這一關。他們會問,寬限期一過,是不是就要馬上賣樓?答案並不是這樣。
社會福利署(社署)的角色是評估申請家庭的資產是否超出限額,並不會強制要求任何人出售物業。12個月寬限期結束後,社署會將自住物業的淨值,計入家庭的總資產之中。如果總資產超過了綜援計劃的限額,社署就會停止發放援助金。
所以,決定權其實在家庭手上。家庭需要自行評估,是否需要透過出售或抵押物業來解決長遠的經濟需要。社署的工作是依法審批,而不是指示你如何處理資產。這個寬限期安排,主要是給予健全成人家庭一段時間去處理財務狀況。
為何政府宣傳品說有物業不能拎綜援?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許多人誤解的源頭。你會發現,一些政府的單張或簡介網站,給人的印象是只要有物業就不能拎綜援。這其實是資訊簡化後產生的落差。
原因很簡單,宣傳品篇幅有限,只能寫下最基本的原則,也就是申請人的資產(包括物業)不能超過指定限額。但這些簡介往往省略了重要的豁免細節,例如我們之前文章提過的,家有長者或殘疾成員可獲「完全豁免」,或單親家庭有機會獲得「酌情延長寬限期」等。
完整的政策內容,都詳細列明於社署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指引》之中。所以,當你遇到關於自住物業綜援的疑問時,不能只看宣傳單張的片面之詞。最準確的做法是參考官方的詳細指引,或者直接向社署職員查詢,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資格。
若不申請綜援,有自住物業還有其他援助嗎?
假如評估後發現,家庭的資產因擁有自住物業而超出了綜援限額,或者家庭不想申請綜援,其實還有其他途徑可以考慮,特別是對於年長業主。
其中一個主要的選擇是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的「安老按揭計劃」(Reverse Mortgage Programme)。這個計劃俗稱「逆按揭」,容許55歲或以上的業主,將自住物業作為抵押品,向銀行換取每月穩定的年金,同時可以繼續安居在原有物業,直至百年歸老。這很適合那些「資產豐厚但現金流不足」的退休人士。
此外,一些慈善基金或關愛基金亦會不時推出針對性的短期援助計劃。雖然這些計劃未必是恆常項目,但在緊急情況下,或能提供即時支援。所以,除了綜援,你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探索這些不同的財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