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身滲水有壁癌?終極「負壓防水」指南:專家拆解3大場景策略、DIY步驟與防水材料選擇

牆身滲水、油漆剝落、壁癌叢生,是否已成為您家居的長期惡夢?當無法從源頭(外牆)進行傳統的「正壓防水」工程時,許多人便束手無策,只能任由問題惡化。其實,從室內處理滲漏的「負壓防水」技術,正是解決這類棘手問題的終極方案。本指南將由專家為您徹底拆解負壓防水的原理,並針對香港常見的地下室、浴室隔牆、天台底等三大場景,提供度身訂造的應對策略。從DIY施工關鍵步驟、專業防水材料選擇,到成本效益分析及本地真實案例,助您掌握由內而外根治頑固滲漏的核心知識,一勞永逸地告別牆身問題。

徹底剖析「負壓防水」:原理、成因及常見場景

牆身滲水和壁癌問題,很多時候源頭都指向一個專業術語:「負壓」。要成功解決問題,首先就要理解它。所謂負壓防水,其實是一種在建築物內部,也就是水的「背水面」進行的防水工程。這篇文章會帶你由淺入深,像朋友聊天一樣,輕鬆弄懂負壓防水的來龍去脈,讓你對選擇合適的負壓防水材料更有把握。

到底什麼是正水壓與負壓防水?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裝滿水的水缸。水對水缸內壁產生的壓力,就是「正水壓」。在這種情況下,防水層會直接塗在水缸內壁,也就是直接迎向水源的「迎水面」,這也是最理想的防水方式。

但是,現實情況往往複雜得多。例如,地下室的外牆持續受到地下水的壓力,或者雨水滲入外牆後,再從牆的另一側(室內)滲出。這種由外向內,從結構物背面推向防水層的壓力,就是「負水壓」。由於我們不可能挖開地基去處理地下室外牆,因此,從室內處理滲漏的負壓防水技術就變得非常重要。簡單來說,正壓防水是「防堵」,在水進來之前就擋住;負壓防水是「抵抗」,在水已經滲入結構後,在室內把它頂回去。

拆解滲漏元兇:持續水壓 vs 孔隙蒸氣壓力

很多人以為所有滲漏都是水直接「流」進來,但其實背後有兩種不同的力量在作用,理解它們的區別,是成功進行負壓防水DIY或工程的關鍵。

第一種是「持續水壓」。這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地下室情況,水源持續不斷地施加壓力。水分會先讓混凝土或磚牆達到飽和狀態,然後壓力會將多餘的水分從牆壁的另一端「擠」出來。這種情況下,牆面通常會感到持續的潮濕,甚至有明顯的水漬或水珠。

第二種是更隱蔽的元兇:「孔隙蒸氣壓力」。這種情況常見於外牆內壁或浴室隔牆。牆壁可能只是在下雨或洗澡時短暫接觸到水,水分滲入牆體內部的微細孔隙後就停留在裡面。當室內溫度升高,或者牆壁被陽光照射時,這些被困住的水分會變成水蒸氣。水變成蒸氣時,體積會膨脹上千倍,在封閉的孔隙內形成一股巨大的壓力,像無數個微型氣球一樣,從內部將油漆或批盪層頂起,造成起泡、剝落,這就是壁癌的主要成因之一。

如何初步自我診斷?香港常見的負壓防水問題場景

了解原理後,我們可以看看香港家居環境中有哪些常見場景,它們分別對應哪種問題。

場景一:村屋地庫、近山坡的擋土牆
這類場景直接面對泥土和地下水,是典型的「持續水壓」問題。牆壁會長期感到冰冷潮濕,牆角或地面可能出現水漬,在雨季時情況會明顯惡化,甚至有水流滲出。

場景二:住宅單位的外牆內側、浴室隔牆
這裡是「孔隙蒸氣壓力」的主要舞台。牆身可能在天氣乾燥時看似無礙,但一到潮濕季節或大雨過後,油漆就開始起泡剝落,形成壁癌。觸摸牆身不一定有明顯水流,但總有一種「散不掉的濕氣感」。浴室隔鄰的房間牆壁,也常因同樣原因出現問題。

場景三:頂樓天花板、露台或窗台的底板
這是混合型問題。雨水先從正水壓面(天台或露台面)滲入石屎層,然後因重力向下累積,在天花板底層形成一定的「持續水壓」。同時,屋頂的溫差變化又會導致石屎層內部產生「孔隙蒸氣壓力」。因此,天花板問題通常更頑固,會出現滴水、大面積水漬和壁癌並存的複雜情況。

【獨家】場景化決策指南:為您度身訂造的負壓防水方案

處理滲漏問題,最忌諱的就是千篇一律。一個成功的負壓防水方案,關鍵在於準確判斷滲水源頭與水壓類型,對症下藥。情況就如醫生診症,必須先了解病因,才能開出最有效的藥方。接下來,我們會將複雜的滲漏問題,拆解成香港最常見的三大場景,為您提供一套清晰的決策指南,不論是您打算尋找專業協助,或是挑戰負壓防水DIY,都能找到最合適的策略。

類型一:持續高水壓環境 (地下室、擋土牆) 的「複層消耗戰」策略

如果您的物業有地下室,或是有依山而建的擋土牆,您面對的很可能是最頑強的對手:持續性高水壓。這意味著牆身外部的地下水或山體水,正年終無休地對您的牆壁施加壓力,水分會不斷嘗試滲透混凝土的微細孔隙。在這種情況下,單靠一層防水物料,往往難以持久抵抗。

我們的策略是「複層消耗戰」,目標並非單純築起一道高牆,而是透過不同功能的負壓防水材料層層佈防,逐步削弱水壓的威力。第一道防線,建議使用滲透結晶型(Crystalline)的負壓防水材料。這種材料能深入混凝土結構內部,與水泥中的礦物質產生化學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針狀結晶體,從內部堵塞水的通道。它就像在結構內部部署無數微小的屏障,能有效抵禦及消耗絕大部分的水壓。接著,在結晶層之上,再施工第二層具備彈性與透氣性的負壓防水塗料。這一層的角色是後備防線與緩衝區,負責抵擋剩餘的微弱水壓,同時讓牆體內部可能存在的濕氣有路可走,避免水氣累積,從而保護最終的飾面層。

類型二:間歇性水壓環境 (外牆內壁、浴室隔牆) 的「疏導防堵」策略

另一個極為常見的場景,是外牆內壁在雨後出現水漬,或是浴室隔壁的牆身出現油漆剝落、發霉等壁癌問題。這類問題的特點是水壓並非持續存在,而是間歇性的。很多人會誤以為,只要用強力防水物料將牆身密封就可解決問題,但這往往是治標不治本。

這裡真正的元兇,很多時候並非液態水的直接滲透,而是「孔隙蒸氣壓力」。當雨水或淋浴水短暫接觸牆身後,部分水分會被吸入牆體內部的微細孔隙中。當天氣轉好,牆身受日照或室內溫度升高時,這些被困的水分會蒸發成水蒸氣,體積瞬間膨脹數百甚至上千倍,在密封的牆體內部形成巨大的壓力,最終將油漆或批盪層從內部推開。因此,我們的策略是「疏導防堵」,概念源自大禹治水,疏導比圍堵更為有效。選擇的負壓防水材必須具備「防水」與「透氣」的雙重特性。這類材料的分子結構能有效阻擋體積較大的液態水分子滲入,但同時允許體積較小的水蒸氣分子穿過並排出。這樣既能防止外部水分再入侵,也能讓牆體內部積聚的濕氣安全釋放,從根本上解除蒸氣壓力的威脅。

類型三:混合型水壓挑戰 (頂樓、露台底版) 的精準診斷與全面策略

頂樓或露台底版(即下一層單位的天花板)的滲漏,是三種類型中最複雜的挑戰,它混合了上述兩種情況的特點。一方面,雨水是間歇性的,符合類型二的特徵;但另一方面,滲入混凝土底版的水分會因重力向下累積,在底版下半部形成一個持續飽和的含水層,產生類似類型一的持續性靜水壓力,雖然壓力沒有地下室那麼高。

面對這種混合型挑戰,精準診斷是成功的一半。專業師傅會使用混凝土水分計等儀器,測量底版結構的含水率,以判斷內部積水的嚴重程度。根據診斷結果,策略會有所不同:
若含水率較低,表示問題主要由孔隙蒸氣壓力引起,可以採用類型二的「疏導防堵」策略,選用高效能的防水透氣塗料處理。
若含水率偏高,則代表底版內部已有明顯積水,必須採取更全面的混合策略。這時需要結合類型一與類型二的方法,先使用滲透結晶型負壓防水材料處理底層的靜水壓力,然後再覆蓋一層防水透氣塗料,處理表層的蒸氣壓力問題。
一個重要的提醒:在處理高含水率的底版時,防水工程必須「全面施工」。如果只處理看到滲漏的局部位置,積聚在底版內部的水分會像游牧民族一樣,轉移到其他未經處理的脆弱區域,導致問題在別處再次浮現。

專業負壓防水施工的關鍵步驟與技術細節

掌握了不同場景的策略後,要成功完成專業的負壓防水工程,施工的細節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這不僅是簡單地將防水材料塗上牆身,更是一套嚴謹的工序,每個步驟環環相扣。以下將會拆解整個施工流程,從前期準備到最後養護,助您了解專業施工的標準。

第一步:施工前準備,基面處理是成功的一半

任何防水工程的基礎,都始於對施工面(專業上稱為「基面」)的處理。一個乾淨、堅固而平整的基面,是讓負壓防水塗料發揮最大附著力的先決條件,這個步驟絕對不能馬虎。

首先是徹底清潔。必須將牆身上的舊油漆、鬆脫的水泥批盪、塵埃、油脂,以及因潮濕而產生的白華(壁癌)完全清除。可以使用鋼絲刷、刮刀或高壓水槍等工具,目標是讓結構層(如混凝土或磚牆)完全顯露出來。

接著是修補。仔細檢查基面,所有可見的裂縫、孔洞或蜂窩狀的瑕疵,都需要預先修補。較大的裂縫建議先鑿開成V形凹槽,再用環氧樹脂砂漿或專用的修補砂漿填平。如果存在明顯的滲漏點,則需先用速凝水泥(快乾止漏水泥)進行封堵,待其硬化後再進行後續工序。

最後,根據所選用的負-壓防水材料特性決定基面的濕度。大部分水泥基或水性環氧樹脂的負壓防水材,都適合在微濕的表面上施工,這樣有助材料滲透及與基面產生更好的化學結合。施工前可先用清水噴濕牆身,待表面沒有明水即可。

第二步:不同負壓防水材料的混合與應用技巧

市面上的負壓防水材料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水泥基滲透結晶型和環氧樹脂型兩大類,它們的混合與應用方法各有不同。

對於水泥基的負壓防水塗料,通常是粉劑與液體(清水或專用乳液)的組合。混合時,必須嚴格按照廠商說明的比例。一個專業貼士是,應先將液體倒入攪拌桶,然後慢慢加入粉劑,並使用低速電鑽攪拌,直至混合物呈均勻無顆粒的膏狀。攪拌好的材料有「可使用時間」(Pot Life),必須在指定時間內用完,否則材料會開始固化而失效。

至於雙組分的水性環氧樹脂防水塗料,則包含A、B兩劑。混合前應先獨立攪拌A、B劑,再將B劑完全倒入A劑中,徹底攪拌均勻。混合不勻會導致防水層局部無法固化,形成致命弱點。部分產品的第一層(底塗)可加入少量清水稀釋,以增強滲透力;第二層(面塗)則應使用原漿,以確保防水膜的緻密性。無論是哪一種負壓防水DIY材料,詳細閱讀並遵從產品說明書永遠是第一守則。

第三步:塗刷技巧與養護,確保負壓防水層發揮最大效能

塗刷是將防水材料轉化為有效防水層的過程,技巧直接影響效果。專業施工普遍建議至少塗刷兩層。第一層塗刷後,需等待其表面觸乾(通常約2至6小時,視乎天氣及產品而定),才可以進行第二層的施工。

一個關鍵技巧是採用「十字交叉法」塗刷。意思是第二層的塗刷方向應與第一層互相垂直(例如第一層由上至下,第二層則由左至右)。這樣可以確保覆蓋範圍更全面,有效填補第一層可能遺漏的微小針孔,形成一個無縫的防水保護網。牆角、喉管邊等細微位置,應先用油掃仔細處理,大面積的平整牆身則可使用滾筒,以提升效率和均勻度。

施工完成後,並非大功告成,最後的「養護」步驟同樣重要。防水層需要足夠時間固化,才能達到其設計的強度和防水性能。在完全固化前(一般需要24至72小時,詳情參考產品說明),應保護牆身免受雨水沖刷或物件碰撞。這個等待的過程,是確保所有心血不會白費的最後保障。

【獨家】成本效益與風險分析:為何專業負壓防水是更明智的投資

當我們討論負壓防水的開支時,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材料的價錢,但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成本,需要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評估,包括即時的投入,以及更重要的,長遠的風險。一個經過專業規劃的負壓防水工程,看似初期投入較高,但它實際上是一項保護您資產的明智投資,避免了未來可能出現的無底洞式維修開支。

計算每平方呎的真實負壓防水成本

計算負壓防水的真實成本,絕不能只看貨架上一桶負壓防水塗料的標價。一個全面的成本計算,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核心部分。

首先是物料成本。市面上的負壓防水材料品牌眾多,價格差異可以很大。計算時,不能只用總價除以總面積,更要參考廠商建議的塗刷厚度與層數。例如,一款專業的負壓防水材可能指明需要塗刷兩層,總乾膜厚度達到特定標準,才能有效抵抗水壓。若為了節省而減少用量,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這筆錢就等於白花了。

其次是前期準備與工具的成本。成功的防水工程有一半功勞在於基面處理。這包括剷除舊有的鬆浮批盪、油漆,用專門的物料修補裂縫與凹洞,甚至可能需要打磨基面以增強附著力。這些工序所需的材料和工具,都是「隱藏」的開支。如果是考慮負壓防水DIY,還需要計入購買或租用攪拌機、刮刀、滾筒等工具的費用。

最後是人工與時間成本。這是專業施工與DIY最顯著的分別。專業師傅的報價已包含其技術、經驗與時間。而DIY雖然省下了這筆人工費,卻需要投入自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從學習如何施工,到實際操作的每一天,這些時間本身就是一種成本。將以上三項加起來,才能得出一個相對真實的每平方呎總成本。

「失敗成本」分析:忽略負壓防水問題的潛在後果

比起計算施工要花多少錢,更需要計算的是「不做的成本」或「做錯的成本」,我們稱之為「失敗成本」。這個數字往往比施工費用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

最直接的失敗成本,是來自重複施工。一次不專業或失敗的負壓防水處理,意味著所有功夫都要推倒重來。您不但要重新購買材料、再次付出人工,更要額外支付一筆費用,去清除和棄置那層失敗的防水物料。這是一個費時、費力又費錢的惡性循環。

接下來的連鎖反應,會讓成本急劇上升。水氣持續滲透,會直接破壞防水層之上的飾面。牆身的油漆會起泡剝落,牆紙會發霉變黑,新鋪設的瓷磚可能會因為牆體濕氣而鬆脫(「空心磚」),甚至連昂貴的木製傢俬、地板、電器也會因長期受潮而損壞報廢。這些財物損失,往往遠超一次專業防水工程的費用。

更深層次的,是對樓宇結構與家人健康的損害。水分長期侵蝕鋼筋混凝土,會導致鋼筋生鏽膨脹,最終引致石屎剝落,這已屬於結構安全問題,維修費用極為高昂。同時,潮濕環境是霉菌滋生的溫床,霉菌孢子會散播到空氣中,對家人的呼吸系統健康構成長遠威脅。這種無形的健康成本,是再多金錢也無法彌補的。因此,從一開始就選擇專業可靠的負壓防水方案,才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決策。

【獨家】真實案例分享:香港本地負壓防水工程實錄

講完理論可能有點抽象,不如我們直接看看香港本地的真實負壓防水個案,這樣會更易明白。這些案例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難題,看看專業的處理方法如何從根本解決問題。

案例一:新界村屋地庫嚴重滲漏的治理過程(Before/After對比)

新界很多村屋都設有地庫,但隨之而來的潮濕滲漏問題也十分普遍。我們處理過一個位於元朗的村屋個案,業主的地庫長期受地下水壓影響,牆身出現大面積的水漬、發霉,甚至有俗稱「鐘乳石」的白色結晶體,整個空間瀰漫著一股霉味,根本無法使用。

Before:牆壁濕漉漉,批盪剝落,鋼筋亦有輕微銹蝕跡象。業主曾嘗試自己油上普通防水漆,但不出半年,水氣就從內部將漆膜整片頂起,問題依舊。

這正是典型的持續高水壓環境,單靠表面覆蓋的防水物料是無法抵擋源源不絕的地下水壓。我們的策略是進行一場「複層消耗戰」:

  1. 基面處理:首先,我們用打磨機將所有舊油漆、已失效的批盪和鬆散物徹底清除,直至見到最原始堅固的混凝土結構層。這個步驟絕不能馬虎,因為穩固的基底是所有負壓防水工程成功的基礎。
  2. 堵塞漏點:清潔後,我們發現牆角有幾個明顯的滲水點。我們立即使用速凝水泥(俗稱「快乾Cement」)進行封堵。這種材料遇水會迅速反應硬化,能有效阻止正在流動的水。
  3. 施作第一層滲透結晶防水層:在整個牆面,我們塗刷了滲透結晶型的負壓防水材料。它的原理是材料中的活性化學物質會滲入混凝土的毛細孔,與水泥產生化學作用,形成不溶於水的針狀結晶體。這些結晶體會堵塞水的通道,從內部強化結構的防水能力,有效抵禦大部分的負水壓。
  4. 施作第二層彈性防水膜:待第一層乾透後,我們再塗上具備彈性的水泥基負壓防水塗料。這一層除了加強防水效果,其彈性特質還能覆蓋微細裂縫,應對未來結構可能出現的微小移動。

After:工程完成後,整個地庫牆身變得乾爽潔白。三個月後我們再次探訪,即使經歷了幾場大雨,牆壁依然保持乾爽,霉味完全消失。業主終於可以將地庫改造成一個實用的影音室,空間價值大大提升。

案例二:港島舊樓解決浴室隔牆壁癌的詳細步驟

壁癌是香港舊樓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在浴室的另一側牆身。我們接觸過一個位於北角的單位,睡房的一面牆緊貼著浴室,長期出現油漆起泡、粉化剝落的情況,即使每隔一年重新油漆,問題總在幾個月後故態復萌。

Before:牆身底部油漆像雪花般剝落,露出內裡的批灰層,用手一摸,感覺到明顯的濕氣和粉末。這並非結構性漏水,而是典型的「孔隙蒸氣壓力」作祟。

浴室的濕氣透過磁磚縫隙滲入牆體,當睡房開冷氣或天氣乾燥時,牆體內的濕氣便會以蒸氣形式向外排出,巨大的蒸氣壓力將油漆和批盪層推開。要解決這個問題,圍堵是下策,「疏導」才是上策。坊間有些負壓防水DIY教學亦以此為基礎。

  1. 徹底剷底:我們將有問題的牆身油漆和批盪層全部剷除,直至見到最底的磚牆或混凝土結構。必須確保所有鬆散、粉化的部分都清除乾淨,否則新的物料也無法穩固附著。
  2. 清潔及防霉:用硬毛刷清潔牆面上的灰塵和鹽化物,再用專門的防霉菌溶液徹底清潔,殺死牆體內的霉菌孢子,然後讓牆壁自然風乾一至兩天。
  3. 塗刷防水透氣底層: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們沒有選用完全不透氣的防水膠,而是採用了一種高效的防水透氣底漆。這種負壓防水材能阻止液態水滲透,但同時允許水蒸氣分子緩慢穿過。這樣既能防止浴室的濕氣繼續滲入,又能讓牆體內已有的濕氣安全排出,避免壓力累積。
  4. 使用透氣物料重造飾面:在底漆之上,我們選用了透氣性較佳的批牆灰進行批盪,最後再油上具備防霉功能的透氣乳膠漆。從底到面都採用「會呼吸」的材料,建立一個完整的濕氣管理系統。

After:經過這樣處理後,牆身恢復平滑美觀。一年過去,即使在潮濕的春天,牆壁依然完好無缺,再沒有出現起泡或剝落。這證明了只要診斷正確,選對負壓防水材料和施工方法,即使是頑固的壁癌也能徹底根治。

關於負壓防水的常見問題 (FAQ)

在處理負壓防水的過程中,大家總會遇到各種疑問。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問題,希望透過朋友間分享經驗的方式,為你提供專業和清晰的解答,讓你對負壓防水有更深入的了解。

負壓防水材料可以在潮濕的混凝土上施工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大部分專業級的負壓防水材料都可以。事實上,許多優質的負壓防水塗料,特別是水泥基或水性環氧樹脂類型的產品,本身就是設計來應付潮濕環境的。它們的化學固化過程,不但不受底材濕氣影響,有時微濕的表面更有助於材料與混凝土的初期結合,增強附著力。

不過,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需要清楚。我們所說的「潮濕」,是指表面摸起來有濕氣,但是沒有積水或流動的水。如果牆身有明顯的流水問題,那就必須先進行止漏工序,例如使用快乾水泥封堵,然後才能進行全面的防水層施工。所以在施工前,記得先確認產品說明,了解它對底材濕度的具體要求。

我的負壓防水材料可以用於食水缸嗎?

這點必須非常小心處理。並非所有負壓防水材料都適合用於食水缸。一種防水材料是否安全,完全取決於其化學成分,以及它在完全固化後,會不會釋放有害物質到水中。

專業而且可靠的做法,是尋找那些明確標示通過飲用水安全認證的產品。國際上有幾項權威標準,例如英國的WRAS認證(BS 6920)或澳洲的AS/NZS 4020標準。如果產品包裝或技術文件上有列出這些認證,就代表它固化後是無毒的,可以安全地接觸飲用水。如果產品沒有任何相關說明,為了安全起見,就應該假設它不適用於食水缸。

為什麼混合後的環氧樹脂防水塗料很快就變硬?

如果你遇到這個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忽略了「可使用時間」(Pot Life)這個概念。雙組分的環氧樹脂防水塗料,是將A劑和B劑混合後,透過化學反應來固化的。從混合的那一刻起,倒數計時就開始了,而這個可供施工的有效時間,就是「可使用時間」。

影響可使用時間最主要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是溫度,周圍環境的溫度愈高,化學反應就愈快,可使用時間會大幅縮短。例如在攝氏23度時可能有2小時的操作時間,但當溫度升到攝氏35度,時間可能就縮短到不足1小時。第二是混合量,一次混合太大量的塗料,會因為化學反應產生熱量積聚,進一步加速固化。所以,專業的建議是,每次只混合在可使用時間內能夠用完的份量,並且盡量在較清涼的環境下施工。

市面上的負壓防水DIY套裝有效嗎?與專業施工有何分別?

市面上的負壓防水DIY套裝,對於處理一些輕微和低水壓的滲漏問題,例如牆角小範圍的濕氣,確實可以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解決方案。它們的出現,讓家居小修補變得更加容易。

然而,負壓防水DIY套裝與專業施工之間存在幾個關鍵分別。首先是材料等級,專業施工團隊使用的負壓防水材,通常在抗水壓能力、耐久性和附著力等性能指標上,都比一般DIY套裝的材料更為優越。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分別,在於「診斷」。專業師傅會先準確判斷滲漏的根本原因,例如是持續高水壓還是間歇性的蒸氣壓力,然後才選擇最合適的材料和施工策略。最後,專業施工對於底材處理的要求極為嚴格,包括徹底清潔、修補裂縫和處理結構弱點,這些基礎工作是確保防水層長期有效的關鍵,也是DIY時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簡單來說,DIY套裝適合小修小補,而面對複雜或嚴重的滲漏問題,專業施工提供的是一個從診斷到材料,再到施工工藝的完整保障。

進行負壓防水工程後,可以馬上鋪磚或上油漆嗎?

答案是不可以。負壓防水工程後,必須給予防水層足夠的時間來「養護」和「固化」。這個過程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最終的防水效果。

一般來說,防水塗料的乾燥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觸乾」,也就是表面不再黏手,這時通常可以塗刷第二層防水料,時間大約是幾個小時。第二階段是「完全固化」,這代表材料內部的化學反應已經完成,防水層達到了其設計的最佳強度和防水性能。這個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根據不同的產品和現場的溫濕度,可能需要3天到7天,甚至更長。

如果在防水層未完全固化前,就急著鋪磚或上油漆,會將濕氣封閉在內,阻礙固化過程。這不但會導致防水層性能下降,還可能引起後續飾面(如瓷磚或油漆)的附著力問題,出現空鼓或剝落的情況。所以,請務必遵從產品技術說明的指引,耐心等待它完全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