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窗手把鬆脫搖晃,甚至無法鎖緊,不但影響日常使用,更潛藏家居安全風險。想自己動手更換,卻擔心買錯款式、尺寸不合?其實更換鋁窗手把並非難事,無需每次都找師傅幫忙。本文將為你提供一站式「鋁窗手把全攻略」,由零開始,教你如何準確辨識手把類型(如七字鎖、多點鎖)及量度關鍵尺寸,並提供詳細的DIY更換教學步驟,助你輕鬆解決手把損壞問題,恢復窗戶的正常功能與安全。
鋁窗手把選購指南:2步教你精準配對
想自己更換家中的窗手把,第一步就是要買到合適的款式。市面上的鋁窗手把五花八門,但只要跟著以下兩個簡單步驟,你就能像專家一樣,輕鬆準確地找到完美配對的替代品。整個過程就像為窗戶配一副新眼鏡,重點在於認清類型和量度準確。
第一步:辨識手把類型及功能
在動手量度之前,先花點時間了解你舊手把的「內涵」。它的運作原理和鎖定方式,是決定你選購方向的第一個關鍵。
驅動方式:「方支式」與「叉式」的分別
首先看看手把的底部,這是它與窗戶內部機關連接的地方,主要分為兩種驅動方式。
「方支式」是最常見的設計。它的底部會有一條方形的金屬長桿,像一條鑰匙。當你轉動手把時,這條方支就會在窗框內的鎖體轉動,從而驅動鎖點開合。
「叉式」則比較特別。它的底部是一個叉狀或片狀的金屬部件。它的原理是透過這個「叉」直接扣住或推動窗內的連桿機關。這種設計在某些較舊款或特定型號的鋁窗上會見到。
鎖定功能:「七字單點鎖」與「聯動多點鎖」
接下來要分辨的是鎖定功能,這直接關係到窗戶的安全性和密封程度。
「七字單點鎖」因外型酷似數字「7」而得名,是結構最簡單的一種。它的功能很直接,轉動手把就只會鎖定窗扇上的一個鎖點。這種手把普遍用於較小或結構簡單的窗戶。
「聯動多點鎖」則相對複雜和安全。你轉動這一個手把,它會透過窗框內隱藏的連桿,同時控制窗戶邊緣上、下、甚至側邊的多個鎖點。這能讓窗扇與窗框結合得更緊密,防盜和隔音效果都更好。
第二步:準確量度關鍵尺寸
辨識完類型後,就輪到最講求精準的步驟——量度尺寸。幾個毫米的差距,就可能導致新買的手把無法安裝。所以,準備好一把拉尺,仔細量度以下兩個關鍵位置。
窗戶型號:量度窗框闊度分辨「38型」或「50型」
你可能聽過「38型」或「50型」鋁窗,這其實是指鋁窗窗扇型材的闊度標準。分辨方法很簡單,直接用拉尺量度你家裡活動窗扇外框的闊度。如果闊度大約是38毫米,就是「38型」;如果大約是50毫米,就是「50型」。這個尺寸決定了手把底座的大小和適用性,所以一定要先搞清楚。
螺絲孔距:確保安裝位置吻合
這是最後,也是最不能出錯的一個尺寸。螺絲孔距,指的是手把底座上兩個螺絲孔中心點之間的直線距離。請準確量度舊手把上的孔距,或者直接量度窗框上預留的兩個螺絲孔距離。新買的手把孔距必須和舊的完全一致,才能夠在原位輕鬆安裝,避免重新鑽孔的麻煩。
熱門鋁窗手把款式推介
學會了如何分辨窗手把類型和量度尺寸之後,下一步就是從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款式中,挑選最適合你家居的一款鋁窗手把。市面上的選擇其實主要圍繞兩大類別:結構簡單的「標準七字執手」和保安性能更佳的「聯動執手」。以下為你介紹一些熱門且實用的款式,助你作出明智的決定。
標準七字執手(單點鎖)
七字執手因其外形酷似數字「7」而得名,是香港家居最常見的窗手把款式之一。它的結構相對簡單,操作直接,通常只對應窗扇上的一個鎖點,因此被稱為單點鎖。這種設計非常適合用於廚房、浴室或面積較小的睡房窗戶。
38型通用款(多色選擇)
如果你的窗戶屬於常見的38型材,這款通用型手把就是最穩妥的選擇。它的尺寸標準化,替換安裝非常方便。市面上更提供銀、白、黑、香檳金等多種顏色,讓你能夠輕鬆配襯家居的窗框顏色和室內設計風格,令細節更顯一致。
50型專用款(加厚實心)
針對較闊的50型窗戶,專用的50型七字執手會是更佳的配搭。這類手把通常採用加厚實心設計,物料更厚實,結構也更堅固。即使窗扇面積較大或較重,它也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手感穩重,操作起來也更實在。
老式及塑鋼窗替換款
一些舊式樓宇的鋁窗或塑鋼窗,其手把的螺絲孔距或底座設計可能比較特別。市面上亦有專為這些窗戶而設的替換款手把。選購這類產品可以避免重新鑽孔的麻煩,直接利用原有孔位安裝,是進行舊窗翻新的理想選擇。
聯動執手(多點鎖)
若你對窗戶的保安性、密封性有更高要求,聯動執手就是必然之選。與單點鎖不同,轉動一個聯動執手,可以同時驅動隱藏在窗框內部的傳動桿,鎖定窗扇上、中、下等多個鎖點。這種多點鎖定設計能讓窗戶關得更緊密,有效提升防盜、隔音和防滲水的效果。
方支驅動款(最常見型號)
方支驅動是聯動執手最主流的設計。手把底部連接一條方形金屬條(方支),直接插入窗戶的鎖體內,透過旋轉方支來帶動整個多點鎖系統。這種設計的可靠性高,而且市面上的配件選擇多,是目前最普遍的型號。
叉式驅動款(適用於重型窗)
叉式驅動的聯動執手,其底部是一個叉狀的部件。它透過扣合或推動窗框內的鎖點來操作。這種設計能夠承受更大的扭力,結構也更為堅固,因此通常應用在尺寸較大、較重的窗戶,例如落地玻璃窗或對氣密性有極高要求的幕牆窗。
安全升級選項:帶鎖匙或兒童安全掣
無論是七字執手還是聯動執手,都可以選擇帶有額外安全功能的款式。帶鎖匙的窗手把可以將窗戶從內部鎖定,即使玻璃被破壞,也無法從外面扭開手把,大大增強防盜功能。而帶有兒童安全掣的設計,則需要先按下按鈕才能轉動手把,能有效防止家中小朋友意外打開窗戶,為家居安全增添多一重保障。
DIY更換鋁窗手把教學:5步輕鬆完成
選對了合適的窗手把,接下來的安裝過程其實相當直接。更換鋁窗手把並非複雜的大工程,只需要一些基本工具和清晰的步驟指引。下面我們將整個過程拆解成5個簡單步驟,讓你一步步跟著做,輕鬆就能為鋁窗換上新裝。
步驟一:準備所需工具
動手前,先將所需工具準備齊全,可以令整個過程更有效率。
基本工具:螺絲批、拉尺
螺絲批是整個工作的核心工具,用來拆卸舊手把和安裝新螺絲。大部分鋁窗手把使用十字螺絲,準備一把合適尺寸的十字批通常就已足夠。拉尺雖然在選購階段已量度好尺寸,但預備一把在手,可以在安裝前再次確認孔距,確保萬無一失。
輔助工具:潤滑劑、清潔布
潤滑劑例如WD-40或矽基潤滑噴劑,可以在安裝新手把前,為窗戶的內部鎖定機關作簡單潤滑,讓開關更順暢。清潔布則是用來擦拭拆下舊手把後,窗框上積聚的灰塵和污漬,確保新配件能平整安裝。
步驟二:安全拆卸舊手把
首先,將窗戶完全關閉並鎖上,確保在拆卸過程中窗扇不會意外移動。通常,固定手把的螺絲會藏在手把底座的飾蓋下,或者直接外露。若是前者,需要先輕輕撬開或旋轉飾蓋。然後,使用合適的螺絲批,逆時針方向將螺絲逐一扭鬆並完全取出。過程中請扶穩手把,避免鬆脫後掉落。將拆下的舊手把及螺絲妥善放置一旁。
步驟三:清潔及檢查窗框內部
拆下舊手把後,你會看到窗框上留下的印記和積塵。利用準備好的清潔布,將安裝位置徹底擦拭乾淨。同時,這是一個檢查內部傳動機件的好機會。觀察一下鎖孔或方支插孔內部是否有明顯損壞或異物。可以趁此時,用潤滑劑對準機件的活動部分輕輕一噴,有助提升日後操作的順滑度。
步驟四:安裝新手把
將新的鋁窗手把對準原有的螺絲孔位。如果是方支式手把,請確保方支順利插入窗框的驅動孔中。然後,用手先將螺絲輕輕扭入固定,再使用螺絲批以順時針方向輪流上緊。注意力度要均勻,將兩邊螺絲交替收緊,直至手把穩固地貼合在窗框上,沒有任何搖晃。最後,將飾蓋裝回原位。
步驟五:測試開關及鎖定功能
安裝完成後,務必反覆測試。嘗試開窗、關窗數次,感受手把的操作是否流暢,有沒有卡頓或過緊的情況。接著,測試鎖定功能,將手把轉到鎖定位置,然後輕輕推動窗扇,確認窗戶已被牢牢鎖緊,無法推開。所有功能運作正常,更換工作便大功告成。
更換鋁窗手把常見問題 (FAQ)
更換窗手把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一些疑問。以下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為你提供清晰的解答,讓你在選購和安裝鋁窗手把時更加順利。
如何判斷窗戶的開啟方向(左開/右開)?
判斷窗戶的開啟方向其實很簡單,這一步對於選購正確的窗手把款式非常重要。你只需要站在室內面向窗戶,觀察窗鉸(即鉸鏈)安裝在哪一邊。如果窗鉸在左邊,窗戶向右邊開啟,這就是「左開窗」。反之,如果窗鉸在右邊,窗戶向左邊開啟,這就是「右開窗」。選購時,手把的朝向必須配合窗戶的開啟方向,這樣安裝後才能順手操作。
鋁合金、鋅合金、不鏽鋼手把有何分別?
這三種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鋁窗手把材質,它們在耐用度和質感上各有不同。
* 鋁合金手把:這是最普遍的選擇,重量較輕,成本效益高,並且具備不錯的防鏽能力。它的外觀與鋁窗本身非常協調,是標準配置的理想之選。
* 鋅合金手把:它的密度比鋁合金高,手感更重、更紮實。鋅合金的強度和耐磨性更佳,適合用於製作結構複雜或需要承受較大力量的部件,例如手把的底座,因此市面上也有「鋅座鋁柄」的設計,兼顧了耐用與成本。
* 不鏽鋼手把:這是三者之中最堅固、耐用性最高的選擇。不鏽鋼的抗腐蝕能力極強,特別適合在潮濕或近海的環境使用。如果你追求極致的耐用度,不鏽鋼手把就是最佳選擇。
自行更換鋁窗手把困難嗎?
從技術層面來看,更換鋁窗手把的過程本身並不複雜。基本上,整個操作只需要使用螺絲批鬆開舊手把的兩顆螺絲,然後再將新買的手把用螺絲固定好。整個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一環,其實是在購買前的準備工作,也就是準確量度螺絲孔距和辨識窗戶型號。只要你做好了前期的配對工作,確保買回來的手把尺寸完全吻合,實際的安裝步驟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相當容易完成的。
若買錯尺寸或型號應如何處理?
萬一真的買錯了不合適的窗手把,第一時間應查看購買單據和包裝,了解商戶的退換貨政策。大部分五金店舖在貨品包裝完好、未經使用的情況下,都容許在指定期限內更換。你可以直接聯絡賣家,說明情況並查詢換貨流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你在購買前務必仔細量度尺寸,並將舊手把拆下來帶到店舖作實物比對,這樣就能大大降低買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