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窗紙有效期5年就過期?破解強制驗窗5大謬誤、流程及罰款陷阱

「驗窗紙5年就過期?」這是許多業主對強制驗窗計劃的最大迷思。事實上,「驗窗證明書」本身並無固定有效期,而所謂的「5年檢驗週期」亦不代表業主需要期滿主動重驗。為釐清各種混淆,本文將為您一文破解關於驗窗有效期的常見謬誤,並由零開始,詳盡拆解由收到法定通知、委任合資格人士,到完成檢驗修葺的完整流程。同時,我們亦會剖析忽略驗窗令可能觸發的罰款陷阱與法律後果,助您妥善履行驗窗責任,保障家居安全之餘,亦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驗窗紙有效期有多長?釐清5年檢驗週期的真正意義

不少業主對驗窗紙有效期都存有疑問,經常以為完成驗窗後,證明書的效力只有5年。這其實是一個普遍的誤解。想真正了解驗窗有效期的概念,我們需要先釐清「5年檢驗週期」的真正意義,這有助業主履行法律責任,同時避免不必要的開支。

拆解謬誤:「驗窗證明書」並無固定「有效期」

首先要釐清一個核心觀念,就是由合資格人士簽發的「驗窗證明書」(例如表格 MWI 1),本身並沒有一個像食物標籤一樣的固定有效期。這份文件是一個歷史紀錄,它證明了在簽發當日,你的單位窗戶已按照法例要求完成檢驗,並且處於安全狀態。它並非一張會「過期」的合格證。

核心概念:何謂「5年檢驗週期」?

那麼,大家常說的「5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是指屋宇署的「檢驗週期」。根據強制驗窗計劃的安排,當一幢樓宇遵從了法定通知,完成了整個驗窗程序後,屋宇署在往後的5年內,將不會再就同一計劃向該樓宇發出新的法定通知。簡單來說,這5年是屋宇署行政上的揀選週期,而不是證明書本身的有效期限。

法律責任關鍵:業主的責任由「法定通知」觸發,而非證明書到期

這一點非常重要。業主的法律責任,並不是由證明書的年期來決定。你的驗窗責任,只會在收到屋宇署發出的新一份「法定通知」時,才會正式啟動。只要你未收到新的法定通知信件,即使距離上次驗窗已經超過5年,你在法律上也沒有即時重驗的責任。

5年檢驗週期過後,需要主動再驗嗎?

既然5年週期只是一個行政安排,那麼週期一過,業主是否需要主動聯絡驗窗公司,安排下一次檢驗呢?答案是並不需要。主動在沒有法定通知的情況下進行檢驗,並不能豁免將來收到通知時的法律責任。

正確做法:無需主動安排,等待屋宇署發出新一輪法定通知

正確的做法非常簡單,就是繼續對窗戶進行日常的妥善保養。然後,只需靜待屋宇署根據其樓宇風險評估,在未來某個時間點發出下一輪的法定通知便可以了。收到通知後,再按照法例要求委任合資格人士處理即可。

樓宇買賣時,驗窗狀況對新舊業主的影響

驗窗狀況在樓宇買賣過程中,是一個新舊業主都需要留意的交接事項,這直接關係到法律責任的轉移。

新業主責任:查核單位是否已遵從驗窗令

作為新業主,在簽訂買賣合約前,應該透過地產代理向賣方查核,該單位是否曾經收到強制驗窗令。如果收過,就要確認是否已經遵從,並且完成所有需要的修葺。若果上手業主未有遵從,相關的法律責任和罰款將會轉移到新業主身上。

文件交接:妥善保存上手業主提供的驗窗證明書作紀錄

在物業交接時,新業主應向上手業主索取並妥善保存相關的驗窗文件,特別是「驗窗證明書」。這份文件雖然沒有所謂的「有效期」,但它是證明單位過去已遵從法定要求的重要紀錄,對將來樓宇管理或再出售時,都能提供清晰的狀況證明。

甚麼是「強制驗窗計劃」?了解法律背景與目的

在深入探討驗窗紙有效期與檢驗週期的細節之前,讓我們先回到基本點,了解一下整個「強制驗窗計劃」到底是甚麼一回事。這個計劃與每位業主的責任息息相關,清楚它的運作背景,有助我們更好地履行法律責任。

強制驗窗計劃的法律基礎

法律依據:《建築物條例》第30B條

這個計劃並非隨意設立,它的法律基礎源於香港法例第123章《建築物條例》的第30B條。這條例賦予了建築事務監督權力,要求業主為其樓宇的窗戶進行檢驗及修葺。

計劃目的:預防窗戶失修意外,保障公眾安全

立法的目的相當直接,就是為了主動預防因窗戶失修而引致的意外,例如鋁窗飛脫墮街等嚴重事故,從而保障市民大眾的生命安全。計劃透過一個有系統的循環檢驗模式,確保舊樓的窗戶維持在安全水平。

哪些樓宇需要強制驗窗?

樓齡要求:樓齡達1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

根據規定,計劃主要針對樓齡達到1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不過,樓高不超過3層的住用樓宇則可獲得豁免。

揀選準則:屋宇署按風險評估揀選目標樓宇

並非所有樓齡達標的樓宇都會同時收到通知。屋宇署會每年進行風險評估,優先揀選那些樓宇狀況較差、維修記錄欠佳或曾有失修舉報的樓宇作為目標,分批發出法定通知。

如何得知我的樓宇是否被揀選?

查閱法定通知:業主會收到屋宇署發出的正式信件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閱信箱。當你的樓宇被揀選後,屋宇署會向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及個別單位業主,發出正式的「法定通知書」。收到這封信件,就代表你的法律責任正式啟動。

網上查詢:於屋宇署網站查閱目標樓宇名單

如果你想主動查詢,也可以到屋宇署的官方網站,網站上會定期公布被納入計劃的目標樓宇名單,方便公眾查閱,確認自己的樓宇是否榜上有名。

如何遵從強制驗窗令?驗窗流程全攻略

當收到屋宇署的「強制驗窗令」,許多業主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接下來該如何處理。整個驗窗流程其實相當直接,只要按部就班,就能順利完成。我們將整個過程拆解成四個清晰的步驟,讓你一目了然。

第一步:委任合資格人士 (Qualified Person)

收到法定通知後,首要任務就是委任一位「合資格人士」(Qualified Person, 簡稱QP)為你的窗戶進行訂明檢驗。

法定時限:單位窗戶6個月;公用部分窗戶9個月

時間是關鍵。根據屋宇署的規定,由法定通知發出日起計,私人單位內的窗戶檢驗及修葺,必須在6個月內完成。至於大廈公用地方的窗戶,例如樓梯間、走廊等,期限則為9個月。

如何尋找及核實合資格人士身份?

你可以在屋宇署的網站上,找到「合資格人士」及「註冊承建商」的名冊。合資格人士包括認可人士、註冊結構工程師及註冊檢驗人員等專業人士。為保障自己,當他們上門時,你可以要求對方出示由屋宇署發出的「驗窗卡」,上面有姓名、近照及屆滿日期,用來核實其身份。

第二步:進行訂明檢驗

合資格人士會親自到單位,為所有窗戶進行詳細的訂明檢驗。

檢驗範圍:單位內及公用地方的所有窗戶

檢驗範圍涵蓋物業內的所有窗戶,包括睡房、客廳、廚房及浴室的窗戶,還有公用地方的窗戶,例如走廊或後樓梯的玻璃百葉窗。不過,室內的玻璃間隔或地舖的櫥窗就不在此限。

檢驗重點:窗鉸、鉚釘、玻璃及防水膠邊等是否安全穩固

檢驗的重點在於確保窗戶的結構安全。合資格人士會仔細檢查幾個關鍵部分,例如窗鉸有沒有變形或嚴重銹蝕;用來固定窗鉸的鉚釘或螺絲有沒有鬆脫;玻璃嵌板是否有破裂;以及窗框能否順暢開合等。

第三步:委任註冊承建商 (Registered Contractor) 進行修葺(如需要)

如果檢驗後發現窗戶有問題,就需要進入修葺的階段。

何時需要:當合資格人士認為窗戶需要修葺

在檢驗完成後,合資格人士會判斷窗戶是否安全。如果他認為窗戶的構件,例如窗鉸或鉚釘已經老化或損壞,對公眾構成潛在危險,就需要進行修葺。

職能區分:合資格人士負責檢驗監督,註冊承建商負責施工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區分。業主需要另外委任一名「註冊承建商」(Registered Contractor, 簡稱RC)來負責實際的維修工程。而之前委任的合資格人士(QP)則會負責監督整個修葺過程,確保工程符合安全標準。這種檢驗與施工分開的安排,能有效保障工程質素。

第四步:呈交證明書以解除法定通知

完成所有檢驗和必要的修葺後,就來到最後一步。

所需文件:由QP及RC簽署的檢驗及修葺證明書(表格 MWI 1 及 MWI 2/2A)

合資格人士會準備好相關的證明文件。如果窗戶檢驗後無需修葺,他會填妥及簽署表格MWI 2A。如果窗戶需要修葺,則會在工程完成後,由合資格人士及註冊承建商共同簽署表格MWI 2。這些文件連同QP最初接受委任時簽署的表格MWI 1,會一併呈交予屋宇署。

完成標誌:屋宇署確認後,法定通知即被視為已遵從

當屋宇署收到並接納你提交的證明書後,便會發出確認信。這代表你已完全遵從該法定通知的要求,整個強制驗窗的流程也正式告一段落。

不理會強制驗窗令的後果:罰款及法律責任

與其過份糾結於驗窗紙有效期或驗窗有效期的問題,更實際的做法是了解清楚,如果無視屋宇署發出的法定通知,將會直接面對什麼後果。處理法定通知是有明確時限的,逾期未辦理,隨之而來的就不只是提醒,而是具體的法律行動與金錢罰則。

對業主及法團的直接罰則

當業主或業主立案法團未有在指定期限內遵從驗窗令,屋宇署會採取一系列的執法行動。這些罰則由輕至重,旨在敦促相關人士履行其法律責任。

定額罰款:港幣$1,500

第一步通常是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這是一張港幣$1,500的罰單,作為未有遵從法定通知的初步懲處。

提出檢控:首次定罪最高可處罰款$25,000及監禁3個月

如果業主或法團在收到定額罰款後,仍然沒有採取行動,屋宇署便會展開檢控程序。根據《建築物條例》,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第四級罰款,即港幣$25,000,並且可能面臨長達3個月的監禁。

持續違規:可處每日罰款$2,000

除了首次定罪的罰款,如果違規情況持續,法庭還可以判處每日$2,000的額外罰款,直到相關的檢驗或修葺工程完成為止。這項罰款會不斷累積,令拖延的成本變得非常高昂。

屋宇署的代辦工程與費用追討

除了直接的罰款與檢控,屋宇署還有權力介入,主動處理失修的窗戶,然後再向相關業主追討所有開支。

代辦權力:屋宇署可委任承建商代為檢驗修葺

如果業主持續不遵從通知,屋宇署可以行使其法定權力,直接委任顧問公司及註冊承建商,進入樓宇代為進行所需的檢驗和修葺工程,確保窗戶符合安全標準。

追討開支:向業主追討工程費用及不超過20%的監督費

工程完成後,屋宇署會向業主或法團追討所有相關的工程費用,當中包括顧問費、承建商的工程開支。除此之外,屋宇署還會加收一筆監督費(或稱為附加費),金額可以達到總開支的20%,用作業政監督的行政成本。這筆費用最終會登記在土地註冊處,成為單位的「釘契」記錄。

驗窗有效期及5年週期常見問題 (FAQ)

關於驗窗紙有效期與5年檢驗週期的實際操作,許多人心中總有些疑問。以下整理了幾個大家最常遇到的情況,希望可以幫助你更清晰地理解整個機制。

在「5年檢驗週期」內,如果窗戶損壞了需要再驗嗎?

即使單位已完成強制驗窗,業主依然有持續責任去確保窗戶安全。如果在5年檢驗週期內發現窗戶有損壞,例如窗鉸鬆脫、開關不順或玻璃破裂,業主必須主動安排維修。這個維修是基於日常樓宇保養的責任,目的是即時消除危險。這與是否需要再次啟動整個強制驗窗流程是兩回事。你應該盡快委任註冊承建商處理損壞部分,以確保家居與公眾安全。

5年週期一到,是否要立即主動找人再驗窗?

答案是不需要。這個5年週期,是指屋宇署在你完成上一次檢驗後,最快會相隔5年,才可能再次揀選你的樓宇,並發出新的法定通知。業主的法律責任是由屋宇署發出的「法定通知」所觸發的,而不是時間。所以,即使距離上次驗窗已滿5年,只要你未收到屋宇署的新通知,就無需主動安排下一次的強制驗窗。

買賣樓宇時,上手業主的「驗窗紙」對新業主還有用嗎?

非常有用。上手業主提供的「驗窗紙」(即表格MWI 1及相關修葺證明),是證明該單位已遵從早前法定通知的重要文件。新業主在購入單位後,便承擔了樓宇的所有相關法律責任,包括遵從任何未來的強制驗窗令。妥善保存這份文件,可以作為單位窗戶狀況在特定時間點曾符合法規要求的紀錄。因此,在物業交易過程中,新業主應確保從上手業主手上取得並保存好這份證明書。

如果遺失了驗窗證明書(表格MWI 1)怎麼辦?

如果遺失了驗窗證明書,屋宇署並不會提供副本。最好的方法,是聯絡當初為你進行檢驗的合資格人士(QP)或負責修葺的註冊承建商(RC),他們通常會存有工程紀錄的副本。如果無法聯絡他們,業主可以考慮向屋宇署的樓宇資訊中心,申請查閱或索取相關樓宇紀錄的副本,當中可能包括已呈交的驗窗文件。不過,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並且可能涉及相關費用。